今天的微博热搜榜单中,“经历过的肉体上的最痛”成为了引发广大网友们热烈讨论的新话题。其中不乏许多年轻妈妈们分享自己当初分娩时的恐怖经历,看得真叫人心惊胆战。
见到这番深入骨髓的痛苦,许多网友都大呼加重了自己的恐婚恐育症状,表示更加不想要孩子了。而另外一则关于女性生育权的新闻,同样引起了一片哗然。5月15日,美国阿拉巴州参议院本着“每个生命都是可贵的,是上帝神圣的赐予”的信念通过了限制堕胎法案。今年2019年11月,美国史上最严苛的反堕胎法案将开始实行,这意味着女性即便是在不情愿情况下怀上孩子,都没有打胎的权利。该法案的通过,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女性的焦虑和愤怒。人们不禁开始质疑,在婴儿的生命权利和妇女的人生权益面前,有什么理由迫使后者一味地扮演奉献和牺牲的角色?在尊重生命权利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关注到女性越来越艰难的社会生活状况?
的确,在传统的认知观念中,我们总认为女性注定是与母亲的角色绑定在一起。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比起父亲而言大多有着更多亲密的情感关联。于是,女性似乎天生就需要承担生育和教化子女的责任,甚至可以为之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忍受压力和烦劳、甚至放弃的事业和前途。这一切,变成了无形但有力的枷锁,捆绑着当代女性的一步一履。
不久前有这样一条新闻,福建一位28岁的年轻妈妈石某梅不堪忍受公婆虐待,留下遗书,带着年幼的两儿子出走跳河,三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许多网友都站出来斥责恶毒的公婆和无能的丈夫,可怜母亲和孩子,但也有个别人指责母亲如此决绝地结束孩子们的生命。这样的新闻在网络上屡见不止,我们想象不到当事人女性是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和绝望才最终走上这条在许多人眼中非常不值得和愚蠢的道路。然而,人们看到了悲剧本身,却没有去根究是什么把该女子推上绝路,更没有实际地尝试去改变现状。报道中的家庭不和只是直接原因,而背后隐藏的女性地位的不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原生家庭的失责仍然是未曾改善的因素。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女性主义浪潮中,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一个把关注点放在改良社会结构的流派。其中一为叫做朱丽叶·米切尔的英国代表人物就曾发表著作《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指明了当代女性仍然生存在父权社会之中、受到不平等的压迫。而要破除这些不公的现状,必须从四个角度一一打破,分别是生产、生育、性自由和儿童教化。简单来说,它们意味着女性必须要进入工作领域实现经济独立、掌握生育的自由选择权、享有性解放的自由、以及儿童抚养和教育的责任由父母双方共同分担。
然而放在当下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因素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否认,虽然相较从前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的人保持着旧的观念,他们要求女性当一个合格的好妈妈、对家庭上心对孩子负责,同时又希望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不要完全依赖丈夫;他们一面呼吁着尊重女性、实现两性平等,可一面各种处女情结层出不穷甚至将女性物化为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的工具。就像电影《找到你》当中,姚晨饰演的律师做事雷厉风行、事业有成,却因为工作太忙而不得不减少和女儿的相处时间,却因为这一点而被人认定不负责任不配做母亲。马伊琍饰演的保姆年纪轻轻有了女儿,虽然自己生活艰苦,但她所有希望和爱意都寄托太孩子的身上,支撑自己继续忍受丈夫的暴力。但无论这两位女性如何坚韧,孩子都是她们潜藏心底的软肋,成为压死她们的最后一种可能。
女性,不应该因为其与生俱来的生理构造就得无偿地背负上额外的枷锁。母亲的角色,应该是经自由选择而踏上的一段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一段生命之途,而非外界和社会加持、代价昂贵的枷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