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天早上最早到办公室的是离家最远的那四位,距离越远,到司时间越早;与之相反,离家近的同事们总是姗姗来迟。而我就是那个早到的同事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考虑到路上不确定因素,比如错过公交、地铁之类的不可抗力,早10分钟出门可能早半小时到司。正式上班时间是9点。我通常在8点多到公司。清理一下办公桌、一杯蜂蜜水+一杯绿茶,边刷喜欢的公众号文章,边优哉游哉的吃早饭。待早饭结束了,看手机的瘾也满足了。剩下的半小时,看看邮件,列一下今天的工作重点。等9点上班后,工作状态调整的刚刚好。与踩点上班相比(路上狂奔,早饭应付,溜号刷手机),虽然每天要早起,但是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更好。So早早出发,开启从容的一天。
因为各种琐事,情绪总是不由自主的被牵制。这种无解的困局里,既不想甘心接纳,又无能为力。内心被这两种力量来回拉扯着。整个人也被消耗的身心疲惫。是的,我又陷到自己编的网里了,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我越挣扎被缠得越紧,直至我最终放弃。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出来,赫然发现井底外的世界,原来如此美好。自己是自己的最好解药。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把格局放得更大一些,有些事情就小到入不了眼。回归到自身,从内心找力量,才能走得更坚定、更持久。
每天早上6:15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中午运气好的话,可以睡半小时。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娃子。仅有的一点耐心留给了娃,但是耐不住越来越有主见的娃,一次次的试探底线。每天朝娃大吼的次数越来越多,前天晚上竟然冲动的打了娃的手(因为他吃手),看着被惊吓后哇哇大哭的娃,内心一阵自责不安。事后反思,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那出路在哪里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娃在不断成长之中,看上去叛逆,实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由着彼此的性子,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如何能更好的了解他,然后“对症”相处才是有效的方式。自诩学习型的老母亲要从书籍中、课程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实践过程中的觉察、反省和调整,最终陪娃一起闯过这一关。二是运动起来。看似进一步压缩了珍贵的陪娃时间,但是运动会让心情更加放松一些,半小时换来一份更加平和的心情反而可以提高陪娃的质量。目前比较现实的运动方式是在公司吃完饭后去江边散步。伸展僵硬的脖子,看看远处的晚霞,不愉快的心情随风飘散,内心平静的如同眼前的江面。三是找点乐子,让陪娃的时光更有趣。用画板画个手掌画,用磁力片搭个游乐园,在椅子搭个小隧道,来个绘本情景演练,跟娃一起洗衣服等等。时隔几十年再来过个自己主导的童年也算是幸事一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