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读书会《掌控习惯》,也是领读人培训的实践作业。
对于这一场读书会的设计,有点匆忙。
3月份我花了不少时间拆解《掌控习惯》这本书,4月3日开始为这场读书会备课、做设计,4月8日开始做PPT。
从这方面来看感觉好像时间挺充裕的。
在做PPT的时候,我总觉得内容太多,如果在加上活动……两个半小时似乎完全不够我讲的。虽然说如此,但是我一时之间也想不到怎么设计更好。
4月14日参加其他老师的读书会结束之后,和领读人的负责人老师一起吃了个饭,过程当中我突然想到把自己的设计跟负责人老师讲了一遍,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改进建议。
一番沟通之后,我发现自己原先的设计里,想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书上的每一个点都觉得很重要,都觉得需要讲一讲。但是转换角度思考一下,来参加读书会的书友完全不可能在两个半小时里吸收那么多的知识点,概括说来就是——重点太多,反而就没有了重点。
基于这样一个角度,我推翻了之前的所有设计,在仅剩的三天半时间里,重新设计了一场读书会活动。
所以总的来说,准备这场读书会,我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依然有点匆匆忙忙、手忙脚乱的感觉。
重新设计之后的活动,前半部分更偏向于理论,后半部分更偏向于实践。
《掌控习惯》这本书本身是一本工具书,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习惯为什么如此重要”以及“如何培养习惯”。
书中花了大篇幅来介绍“如何培养习惯”:针对习惯回路的四个环节提出的四条定律,在每条定律之下都提出了与之相应的策略,共计11条,并配合大量案例进行解释说明。
两个半小时的读书会不可能把11条策略全都讲清楚,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解释微习惯的力量上,把四条定律和11条策略简单做了个罗列,最后是结合了我自己的一个新习惯培养案例、一个坏习惯改变案例设计了两个相对应的活动环节,希望通过实践操作帮助书友们落实新习惯的培养计划和坏习惯的改变计划。
我为活动设计的习惯卡片由于重新设计的读书会流程时间比较紧,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写讲稿、逐字稿,也没有好好设计过渡语,大致过了四五遍流程。理论部分说的比较拗口一些,自己的经历说起来会比较顺畅。
不过好在书里的理论很多我自己都反复用了好几遍,所以也不至于到疙疙瘩瘩说不完整的地步。
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不过如果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写讲稿、背稿子,再把活动优化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加不一样一些。
但作为第一次来说,已经是一个大突破了。
晚上回家复盘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在学校教书的经历。
那个时候上一节课40分钟,最多两节课连上,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讲的还是重复的内容。而读书会不一样,一次性就要设计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的内容,准备起来会相对比较复杂一些。
这一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没有预演估计时长,但在过程当中我也尽量做到了时间上的把控,刚刚好两个半小时,从这一点来说,我很有成就感。
面对小朋友讲课,和面对大人讲课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还记得以前开家长会的时候,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需要跟家长传达一些理念和想法。那个时候的我很不喜欢站在别人面前讲话,总觉得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感觉非常不自在,总觉得底下听的家长下一秒就要跳起来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
所以每次遇到家长会需要发言的时候,我通常都会准备要一个讲稿打印下来,然后家长会当天站上讲台读我的稿子,也很少会与台下的家长有眼神上的交流。
讲完之后,我会“逃”一般的离开讲台。
相较于站在台上讲、底下的人望着我听我讲,我更偏向于一对一的交流,这样也可以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因为站在人前实在让我感到压力巨大,特别是在面对成年人的时候。
也许那个时候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竟然是我自己选择了站到人前去带领读书会。
读书会现场在领读人的培训里,有几节与演讲相关的课程,也会让领读人们做3分钟的演讲练习。
自从开始参加读书会之后,我慢慢地就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了,但是坐着讲和站着讲又是两种不一样的感受。
为了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即兴演讲能力,我在樊登读书APP里还听了一些有关演讲的书。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一本是《即兴演讲》。
音频的最后,樊登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上台演讲都会觉得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你的关注点总是放在自己的身上,比如说“有人起身离开了,是不是我讲的不好?”“有人总是低着头看手机,是不是我讲的不好?”“我讲错了怎么办?”“我忘记要讲什么了怎么办?”,那么自己就容易越想越紧张;如果能把关注点放在“我能给别人带去什么”这一点上,情绪就容易放松下来。
现在每当有分享我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上面的这一点,把关注点放在“我能给别人带去什么”上,原本害怕在人前讲话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也就解决了。
回想起以前开公开课之前的几天,我总是会紧张好几天,直到公开课结束,我才终于能够松一口气。然而这一次,我在读书会前几天依然会感到紧张,特别是活动重新设计之后,但是更多的还是兴奋,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我可能讲的不够好,但我能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出去,别人也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结束之后就更加兴奋了,因为我通过实践,找到了不少需要改进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抓紧时间做复盘、修改活动设计、讲稿、PPT和活动卡片又成了我的需要做的事情。
我的第一场读书会,不仅仅是一场读书会,也是一场思维的梳理,包括了对知识的梳理,也包括了自己对整个活动的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行为和思维漏洞的梳理。
这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点,复盘还在进行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