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间过的越来越快,无可奈何地奔三。开始怀疑脸上似乎已经生出皱纹,记忆力也有明显的下降。这些仿佛都是人即将步入中年的信号。
有那么一瞬间感到提“中年”这个词是个很残忍的事。从思想上来说,还没有做好充分的迎接它的准备。但是时间在推着你往前走,生理上不可避免地在往中年阶段过渡,细胞一直在更替,五脏六腑皆衰老着。
还没过够青年的生活,你就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中年人了,怎么想都很不情愿。子曰: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就应该成家立业了。当然古人的寿命普遍不高,三十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五十吧,人要到五十岁了尚且未成家立业是说不过去的。但用此来训导现代人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姑且先这么用。
想到还有四五年的光景就三十,尚且一事无成,不寒而栗。用现代话语说是,还没房没车没娶妻生子,有容身之处,却无安生之所:活脱脱一无产阶级。想到就悲伤。
但又有一句话是:凡事预则立。早做打算,有些事还是可以办妥的。琼瑶在脸书上发了一封关于死亡预嘱的家信,也是提前计划安排未来的人生中的大事。故虽然提到“中年”一词有些沮丧,但想到宿命之外尚有人为之可能,也是有所欣慰。
2
人生的20年代,前五年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黄金时代,后五年是构建价值体系的黄金时代。
两个时代有其共同点,之一是皆要读书。前五年读了若干专业书,为后五年打基础。后五年广泛读书,丰富价值体系。读的书可分消遣读物和非消遣读物。畅销小说是最好的消遣读物。当然不可否认从消遣读物中也可以获得有意义的思考和启示,但这种思考和启示大多数都是在感性层面的。例如世界的普世价值、人的情感、社群的维系纽带等。非消遣读物是可以获得理性认识的读物。例如历史书籍、(个人感兴趣的)各类理论性书籍,甚至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幻小说都可以入列。
两个时代的共同点之二是识人。前五年要获得“同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兴趣是缔结友谊和维系群体的良好载体。认识有共同或相近喜好的人是一件足够令人愉悦的事,由此你的生活便不会枯燥乏味。后五年要认识“同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是“谋事”,因此认识同道人很重要。同好和同道都会对人构建三观发挥很大作用。
3
由上可以看出,在奔三这条路上,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不久前看到一个很特别的理论,说人类世界也许只是更高级的外星文明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世界,就像《西部世界》展现的那样。埃隆·马斯克甚至说“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被精心设计的,就像我们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类社会和自热法则的运作。
这真可怕。
不过这种可怕却并不足以让人感到恐惧。一是我们无法证伪,二是如果我们是模拟人,那么模拟出我们的高级文明便不会让我们有这种恐惧感!
但是想到这个,是否还会认为每天这样幸苦活着还有意义。也许每天做的工作,说的话,遇到的人,经手的钱财都只是数据流生成的计算机代码。就好像以前问过自己,既然浩渺宇宙间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太阳只是一个还能再燃烧五十亿年的气态星球,人类比之宇宙真是渺小到尘埃里,为何人类还要相互仇视对抗。似乎人间再复杂难解的问题在宏大的宇宙尺度下都变的微不足道。事实呢?
人类其实是擅长挖坑陷死自己继而想出绝妙借口来拯救自己的物种,所以我们需要有所寄托。纵使这种寄托也只是一段代码而已。哪怕人是模拟的人,也总得按照程序干模拟人该干的事。对于人类来说,寄托和信仰真是同样重要啊,前者可以让你有尊严地生,后者可以让你有尊严地死。二者兼而有之则可以让你不卑不亢地活着。
-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