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 最近有个介绍 University 面临新时代的改革 link the head and hands 作为第一条。
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想了解什么 选择 上网就会有太多信息扑面而来。所以我们很多人不停地在学习新东西,从孩子幼儿园到大学,不停考级,希望自己或者孩子成为全才。
有人说多学点不好吗?如我们很多人都说要学习《论语》等,增加一点“国学素养”。
我们熟知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源自庄子。其原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
以我们的血肉之躯在学海中需要要聚焦。所以简单就是学就是要准备做。
如何让学习? 《论语》怎么学,是“行动学习”。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知识记忆。这是“学习学”。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 - 不断温习以前知道的,经历过、学过的东西,而不断有新的心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无穷”,就真正学到了,而且能变化,能运用,这就可以当老师了
新东西不是你没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很多遍,却从来没体会到的,不断回过头去温习,不断地在实践中观照,反之于心,这才叫温故而知新。
以读书为例,如果你温习旧书的时间超过翻阅的新书,你就有点温故而知新的意识了。你如果有五十本看过三遍以上的经常温习的书,需要温习的旧书太多,以至于安排时间读新书都有困难,那你对温故而知新,就算深得其味、知行合一了。
学习就是准备做 其原理以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先外后内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模仿三定律的前两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
所以,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 当然我们的照着做不是字面意思,是提升自己的做人修行,利他主义,降低自我Ego,这样是为了让自己减少对己的欲望,简单生活。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论语》怎么学,是“行动学习”。 每天的练习也是让自己心情愉悦。
行动的学习也是我们可以审视自我:
Self Knowledge…… 我是谁 我可以做什么?
人生,活到最后,无非四个字——“无愧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