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良淑德、默默奉献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一般出现在男人成功前。如果一个女人出现在男人成功之后,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保拉·麦克莱恩所著的《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这本书中,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女人。
作者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诗学硕士。代表作《我多希望只爱过你一个人》在全球以34种语言出版。2018年以海明威生平事迹为创作灵感的第二部作品《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一出版便持续上榜《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因西班牙战争爆发,大家熟知的许多名人,诸如白求恩、海明威、加缪……甚至还有毕加索,一起奔赴被整个欧洲大陆抛弃的焦土,拯救陷入战火的西班牙。
女主人公玛莎·盖尔霍恩因一次偶遇,以记者身份跟随海明威也出现的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由此开启了她伟大的记者生涯,同时也拉开她与海明威情感纠葛的大幕。
让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位全力挣扎在事业与家庭的之间,却又坦然、坚韧,有着精彩一生的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
相互体贴,才是厮守一生的秘诀
有这样一对日本夫妻,丈夫为人严谨、细致,喜欢整齐有序;妻子体贴却又不拘小节。丈夫喜欢吃米饭,妻子爱吃面包……
这样两个性格和生活习惯都不同的人,却携手走过60年,几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
他们感情和谐,厮守一生的秘诀是什么?“用自己的方式体贴对方,就好。”
生活不宽裕,丈夫要买游艇,价格是他月工资的20倍,妻子也依然支持他;妻子一直有个田园梦,丈夫退休后,从设计图开始为她规划了660多平米的田园,精心挑选70多种蔬菜和50种水果分区块种上。
妻子粗心,丈夫就制作了很多警示牌放在妻子干活的地方;丈夫不喜欢早餐吃面包,妻子会单独另做一份他喜欢的。
生活中许多细节,都体现出了他们相互的体贴。
比他们早出生十多年的玛莎·盖尔霍恩,她的婚姻却没有这样幸福。
在玛莎父亲离世一周年的圣诞前夕,玛莎和母亲为免触景生情,和弟弟一起外出旅游。在美国的最南端基韦斯特的一家酒吧里,28岁的玛莎与心目中的偶像海明威不期而遇。
让玛莎没想到的是,海明威读过自己写的书,不但对它赞赏有加,还请她在书上面签了字。他们聊各自的故事聊写作,十分投机。
交谈中,玛莎得知海明威要去马德里,报道那边的纷争。
她迫切想以记者的身份也去西班牙,希望能为这场战争做些什么。
来到马德里,与海明威的再次相遇,也让玛莎发现,她对海明威有了不一样的感情。但海明威结婚了,他是名人,自己不想惹麻烦。
午夜醒来,玛莎听着门外海明威的徘徊声,听着他隔着门轻声叫着她。却闭着眼,不敢发出一丝声音。
尽管玛莎一直躲着海明威,但海明威自从在酒馆见过玛莎之后,她的影子就在自己心里挥之不去。玛莎的再次出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的防线,让他想再靠近玛莎一些,不管这样做会摧毁什么。
当海明威堵住躲着自己的玛莎,说自己爱上她时,玛莎毫无抵抗之力,彻底陷了进去。
在海明威的秘密基地——古巴,他们一起写作,交换书稿,一起运动,一起散步……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闲言碎语传到了海明威妻子的耳朵里,也被人用辛辣的笔触,八卦到了杂志上。
这篇文章毫不费力地夺走了玛莎作为作家的公信力,把她降格为海明威的女人。她出版的书,即便为数不多的好评,也是看在,她是海明威新女友的前提下。
与玛莎不同的是,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还在刊印中,出版商就看好它,给的版税前所未有的高。
在此情形下,玛莎对即将到来的婚姻产生了焦虑和恐慌。海明威的一封长信,诉说了自己的孤独和不想失去她的心,玛莎妥协了。
然而,不知是不是中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魔咒,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在蜜月途中,海明威一直在接待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私密和宁静。
玛莎渴望在所有的出版物上都用自己的名字,成为可以与海明威并驾齐驱的人。为摆脱陪衬的状态,也为了创作梦想,玛莎向报社寻求外派的任务。
面对玛莎一次次离开他前往战区,海明威从开始的生气,到陪伴相随,再到暴跳如雷之后的冷嘲热讽,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当玛莎从战场上返回,在得知海明威身边有了一位美丽记者的陪伴时,玛莎提出了离婚,带着伤痛转身离开了。
志趣如此相投,又相互欣赏的两个人,本可以拥有甜蜜的生活,最后却老死不相往来,让人不得不为此而感到遗憾。
婚姻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欣赏,追求自我,还要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就像开头的那对日本夫妻一样,懂得体贴对方,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忽略了另一半的情感需求。或许,他们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2、孩子,是婚姻生活的润滑剂
在婚姻关系中,孩子有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玛莎与海明威在一起近8年,却没有自己的孩子,这对他们的婚姻来说,不能说没有影响。
其实,他们是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孩子的,但玛莎却因为种种顾虑,一直没有考虑生孩子的事。并不是她不喜欢孩子,这可以从她对待海明威的孩子的态度上看出一二来。
他们待在古巴的时候,海明威的三个孩子来与海明威团聚。玛莎对此次见面紧张不已,他们双方都努力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玛莎一会儿擦试着根本不存在的灰尘,一会儿把摆放整齐的东西再重新摆放一遍,紧张得团团转。
先到达的是老二和老三,孩子们对玛莎很友好。他们礼貌地跟玛莎打招呼,努力在她面前表现得乖巧。
在孩子们的身上,玛莎发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不知道的事情。
两个孩子没有固定的上床睡觉时间,有可能会在餐桌前睡过去,也可能游戏玩到一半就睡过去。冰箱永远是打开的,准备食物的速度总跟不上他们食用的速度。被褥和各种衣服常常撒满一地,袜子扔得到处都是,似乎他们从来都不穿袜子……
然而,玛莎却并没有觉得厌烦。
海明威提醒玛莎,等孩子们磨光了她的耐心,也许她就没那么喜欢这些孩子了。
但玛莎发现,孩子们在这里,她听着他们的呼吸声,平稳、无忧无虑,反而让她睡得更好了。
这让海明威很惊奇,他用耳语般的声音跟玛莎说,“我想要有个女儿。”一个长得像玛莎,有着她所有优点的女儿。
他甚至已在脑中开始描绘,女儿长大些后要教她钓鱼、游泳、开帆船,在早餐前她会读书,像老大一样善良,像老三一样有趣……她身上拥有所有人的印记。
看得出,海明威很喜欢孩子,玛莎同样喜欢。但玛莎担心此时有孩子会引来外界更大的非议,便说服海明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在老大邦比也过来后,他们开着海明威的“皮拉尔号”出海,在那里潜水,捕鱼。
玛莎看着孩子们在远处嬉戏,提醒海明威把船开的近一点,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几个孩子的状况,就怕他们跑出自己视线范围,会出什么意外。
孩子们平安无事的玩了一整天,捕了不少鱼,回到庄园,他们自己动手,加工成了各种美食。
饭后,他们并没有离开,而是点上蜡烛,围坐在桌前。
孩子们跟玛莎讲着他们最喜欢的故事,讲他们以前的经历,也讲他们家里那只很通人性能照看孩子的猫。
孩子们慷慨地跟玛莎分享他们在看的书,邀请她参加他们正在玩的游戏,甚至跟她讨论去哪里读大学,或者根本不读大学。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玛莎自然地承担起了继母和朋友的角色。
海明威喜欢孩子,看得出,玛莎也很喜欢。
在随后的日子里,在她与海明威发生争执,有了矛盾时,也是因为孩子的到来而得到缓解,没让冷战延续下去。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老大邦比提出想去参军,这让玛莎很担忧,在她劝说邦比时,海明威走了进来,邦比告诉父亲,玛莎在担心他,他说,“我不介意,毕竟她是我另一个妈妈。”
玛莎的泪水一下子涌上了眼眶,她疼爱着这些孩子,他们也都知道。
此时,海明威再一次提出要生一个孩子,但写作在玛莎心里占了上风,以战争来临为由打消了海明威的念头。
玛莎再一次地拒绝要孩子,让海明威很生气,这也给他们今后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等到后来,他们发现应该早点要孩子时,什么都迟了。
在孩子与写作之间,玛莎选择了写作。其实,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的抉择,只要事先考虑清楚,就有办法平衡好它们。
毕竟,他们如此相爱,又都如此喜欢孩子。孩子的来临,可以让他们的心在面对孩子时,变得柔软;孩子就像是润滑剂,在强势的两个人针锋相对时,能让他们冷静下来,进而关系得到缓和。
玛莎离开海明威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不得不让人为他们感到惋惜。倘若当初玛莎生了孩子,她和海明威的后半生是不是也能完全改写呢?
3、勇敢坚韧,成就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玛莎天生喜欢旅游,喜欢亲眼去看各种事物。以至于在5,6岁时,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偷藏在送冰车里逃出了家门。
在大学时,为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她退了学,就想活出自己的模样。
遇到海明威后,激发了玛莎想去前线战场的决心。同时,也想向他人证明,她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一个他人欣赏,尊重并铭记的作家。
1937年3月,玛莎到达巴黎时,海明威已离开去了前线。她独自离开巴黎,拎着行李,在寒冷的午夜独自穿过寂静的村庄。乘车提心吊胆经过无数个哨所和路障后,她终于到达了随时都会陷落的前沿征地——马德里。
这里满地散落着爆炸残留的碎砺,远处传来雷鸣般的炮火声。累极了的玛莎伴着隐约的机关枪声,脸都没洗倒头就睡。
第二天,海明威带着玛莎去电信大楼拿她的安全通行券,他们写的稿子也是在那里通过审查后发出去。
街道上到处是工作队,清理轰炸后混乱的现场,并用独轮车运走。还有一些人则给炸出的破洞糊上水泥。电信大楼就矗立在房屋和餐馆被摧毁的尸骨之上。
在玛莎打算独自探索一下这个城市时,海明威告诉她遇到炮轰,就躲进石头的门廊里,此前会有刺耳的警报声提醒。
在马德里呆了三周,她学会了分辨枪声的不同,学会了如何从玻璃爆炸的碎片雨中穿过,如何在弥漫着强力炸药烟尘的浑浊空气中保持呼吸。
也眼睁睁看着一个跟着母亲的男孩被弹片刺穿了喉咙,女人扑在孩子身上一遍遍喊叫哭泣…
那个男孩在玛莎面前死去,给她的冲击太大,回到酒店后,眼前浮现的都是那个死在她面前的男孩,他的小手攥着母亲的披肩。
玛莎真切的感到:战争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乎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刚夺回的一座城市里,清理出的尸体堆起了8尺高,在各种受难者的表情和难以言说的气味中,玛莎感受到了恐惧和自己的渺小。
她以为,自己几年前做记者时的经历,见证的事情,已经足够黑暗了。然而,与在战场上所见相比,那也不过是人类苦海中的一瓢罢了。
玛莎燃起了熊熊的写作火焰,为了那个死去的男孩,为了马德里。
她在夜色中冲向电信大楼去发稿件,炮弹响彻耳畔,她死死盯着自己的双脚和脚下满布尘土的路,别的一概不看。
当空袭警报的尖啸声响起,她冲到餐厅里的一张大理石桌下,紧紧抱住两膝。炸弹一枚枚落下,一切都在摇晃颤抖,窗户震荡不止,脚下的地板痉挛般晃动着,她的牙齿不住地格格打战。
突袭过后,玛莎来到寒冷的大街上,感觉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呼吸,下一个瞬间,街上的人都有可能死去或重伤。
1944年4月,玛莎与海明威因为她去战场报道,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当她打电话给报社,准备再次为了任务出发时,他们告诉玛莎,海明威提出要给他们写报道,他们只能派一个人去。在玛莎已经为《科利尔》杂志供稿7年后,海明威凭借自己的名气抢走了她的工作。
没有官方许可的玛莎必然不能前去,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
她向认识的每个人恳求,最后,乘上了一艘满是炸药水路两用装甲车,她是唯一的乘客。
她用报社过期的证件骗了军警,登上了开往前线的一艘医疗船。这也是第一艘到达战场的医疗船。
伤员被纷纷送来,急需人手,玛莎抬担架,扛绷带,点烟,铺床,倒咖啡,传话……深夜登上急救船舶去美军驻守的海滩抬担架救人。
那是玛莎这辈子最漫长最陌生的一夜,后来她才知道,那晚海滩上有一万个男人,只有一个女人,就是自己。
玛莎也是所有记者中,无论男女,第一个到达那里并发回报道的。
海滩那一夜之后的早晨,玛莎才被人发现,以无核准许可跨进战争区域被逮捕。
好在,玛莎发回的稿子被刊登了,和海明威的名字并排出现在刊头,称为“登陆特约记者”。
在玛莎·盖尔霍恩的有生之年,她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八次世界上著名的战争,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现在美国有个盖尔霍恩新闻奖,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她的头像曾经出现在美国的邮票上。
直到今天,她仍以“出色的战地报道记者玛莎·盖尔霍恩”为人们记住。
至此,《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书中主人公玛莎·盖尔霍恩,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用无上的勇气,来到战场,穿行在男人的世界,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全是男性职场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她付出了许多。
作为妻子,也许她不够贤惠,但作为女性,她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勇敢坚韧、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激励着现代的女性:
困难并不可怕,只要闯过去,就是晴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