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在南岙溪涧中游玩时,偶见溪涧对岸有位发丝雪白的老妇人在采桐子,感到十分吃惊。
印象中,釆桐子是几十年前的农村才有的活动。那时候,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也缺少赚钱的门路,农人们便在冬闲的时候上山釆桐子,然后挖取桐白(里面的果实)晒干换钱。
桐白之所以能换钱,是因为它可以压榨出桐油,而桐油耐高温、耐腐蚀、能快速干燥,可在工业产品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据说在二战的时候,我们中国靠桐油换取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等战略物资,因为我国是桐油的主要产地,年产量约占世界的90%,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可见,小小的桐子,贡献却是巨大的。
我少年时,也曾采过桐子,对釆桐是很熟悉的。那时,在天气晴朗的寒假,我就拿着袋子到村庄各处的梧桐树下搜寻,把一个一个遗落在草丛中、石缝里的桐子收集过来,再用镰刀把桐白挖出来、晒干,然后就坐等收购者上门收购。桐白大约是一元钱一斤,忙活一个寒假,一般可以赚十几元钱。虽然辛苦,但自食其力,也是很开心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釆桐子了。所以,今天看到这位老人,我很惊奇。我问老人:现在桐白多少钱一斤呢?老人说:两块钱一斤。我再问:你采了这一麻袋,有多少斤啊?老人答:一袋三十来斤,但桐白最多占一半,十几斤吧。这么一算,老人大概可赚三十来快钱。真不容易啊,这暖暖的冬天,老人本应晒晒太阳、休闲度日才是。
这一株的梧桐树估计已经采完,老人背着麻袋往我这边走来了,因大路在溪涧这边。冬日的溪涧水倒是不多,但是石块犬齿交错、此起彼伏,走路是不易的,况且背着一麻袋的桐子呢。只见老人手脚并用,在溪涧中腾挪着、蹒跚而来,虽是冬日,但汗水仍然在她额头上若隐若现。
老人好不容易过了溪涧,就把桐子堆放在路边的一处平地上,然后拿着麻袋往上游走去。这沿溪两岸,还有许多梧桐树,一定可以再采集一些桐子的。我内心祝愿她多多采集一些桐子,也希望冬日更加温暖。
在游玩回来的途中,遇见一位开大奔的同村族兄,寒暄时才知道,他在外地办厂、生意很红火,而釆桐子的老人是他老母亲,不为生计,而是习惯,劝也劝不住。或许也是吧,老人釆桐子的快乐,和我少年时的快乐不也是一样的吗。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