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出生于贵族,父亲净饭王是印度一个城邦小国的国王,由于晚年得子,对释迦牟尼十分宠爱,将他作为未来国王的不二人选。另一方面,释迦牟尼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据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是在回娘家路上的一棵树下产下了他,而他一生下来就走了七步,还开口说了一句话。父亲净饭王看到儿子拥有如此过人的天赋,决心一定好好培养,希望儿子成为将来统一印度的“转轮王”。
释迦牟尼从小生活在奢靡之中,由于母亲早逝,父亲除了安排他的姨母进宫照料之外,还特意选了许多贤明的女子来做他的乳母。又为他造了三时殿,供他暖、凉、雨不同天气时休憩。并且选了许多年轻姑娘来服侍他,她们都有着超群的技艺,有的会唱歌,有的会跳舞,有的会吹奏乐器,有的会讲述书史,因此释迦牟尼从小便在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待他再大一些时,父亲又为他收集了全国所有好玩的玩具,释迦牟尼非常喜爱这些东西,他不仅拿着玩耍,而且拆开来研究它们的构造原理。
7岁那年,净饭王又为他修建了一座大学堂,并且请了当时最具盛名的跋陀罗尊者来做他的老师。跋陀罗尊者属于印度当时最高等级的种姓——婆罗门,这个种姓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同时婆罗门教也是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宗教,因此印度的宗教可以说是被婆罗门所垄断。而释迦族所属的刹帝利种姓处于第二等级,这个种姓主要充当武士,并且势力渐大。因此不难看出,此时正在向跋陀罗尊者学习的释迦牟尼将来注定会用今日所学知识来推翻他的“老师”,当然这是很多年后的事了。
小释迦牟尼学习能力惊人,很快就学会了吠陀和五明。吠陀所涉及的人文知识十分渊博,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的基础,吠陀中的一些教义对释迦牟尼所建立的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吠陀的“无有歌”中这样唱到:“无既非有,有亦非有……死既非有,不死亦无……由空变有,有复隐藏。”这些句子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佛教的《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而五明则包括工巧学、语言学、医学、天文学和逻辑学。此外,作为武士阶层的刹帝利子弟,释迦牟尼还学习了兵法和武术。因此,少年时期的释迦牟尼已经精通了当时社会上的大部分知识,再加上他从小便有沉思的习惯,这些知识在他的脑中慢慢发酵,升华成更高深的学问。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为他娶了美丽的公主做王妃,不久生下一子。不到20的年龄,世俗生活中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也目睹过别人的生老病死,释迦牟尼看到人的一生总是伴随着痛苦,他不甘心重复这样的一生,他想要寻求真正的解脱之法,并且不止拯救自己,要让苍生也得到解救。
当时除了婆罗门教,沙门文化也十分盛行,婆罗门教普遍存在杀生祭祀的行为,而多数沙门有“不害”的思想,主张非暴力与不杀生。沙门中多以“业”、“元素”等学说解释人生现象,通过自我修行提升达到解脱的目的,因此,苦行与禅定是沙门最常见的修行法门。
释迦牟尼便是受到了沙门文化的影响,在十九岁那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偷偷骑马出城,把须发剪掉,从王子成为一名沙门,从此靠托钵行乞为生。他南行至摩竭陀国,由于身貌奇伟,又精通兵法与武术,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放弃王子之位的使命,他的目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一边苦行,一边学习天下最先进的知识。于是他拒绝了摩竭陀国国王的邀请,继续行乞为生。当时摩竭陀国是印度新文化中心地,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他就在这里学完一派又学一派,直到这里的老师再没有知识可以教他,他就去往下一个地方。就这样,他在六年内学遍了社会上一切知识,掌握了很多修行法门,但是他将现存的宗教都否定了,认为那都无法让人获得真正的解脱。
于是,他又来到尼泊尔北面的喜马拉雅山山脚下苦行,此时父亲净饭王派了五个侍从来照料他,随他一起修行。就这样,释迦牟尼率着五位侍从在尼连禅河畔苦行了六年。六年之后,除了身体饿得瘦弱不堪,似乎没有更多的收获了,释迦牟尼仍旧没有从苦行中寻得解脱之法,于是他来到河边沐浴,吃了牧女施予的乳靡,重新焕发了精神。但五随从对他放弃苦行颇为不满,便都离弃了他。
释迦牟尼仍然在苦苦寻求解脱之法,他南行来到离苦行处不远的恒河边,在这里,他想起小时候曾一个人在树下沉思,似乎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于是,他在附近找到一棵毕钵罗树,铺上可以趋避蚊虫的香茅草,开始打坐,并且发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七天之内,他陆续通了天眼、天耳,能看清楚、听清楚宇宙中的一切,小到微生物,大到苍穹。接下来,又达到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知道了所有人的思想、情绪和感觉,通晓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形态,还能离开座位,在空中行走。第七天天快要亮的时候,他忽然抬眼一看,看到明星,终于顿悟了,因此后世说释迦牟尼“睹明星而悟道”,证得菩提。而这棵树也因释迦牟尼在此成佛而更名为菩提树,菩提就是顿悟的意思。释迦牟尼成佛后又在这棵树下修行了四十多天,加上前面七天,一共四十九天,由此创立了佛教。
有人说释迦牟尼是在七天内无师自通证得菩提,研究出佛教的一系列理论,从而创立了高于当时印度一切宗教的佛教。但是,别忘了释迦牟尼从小所受的教育所带给他知识的积累,以及后来自己出门求学几乎将当时可学知识学尽,包括各大宗教,又亲自实践各种修行法门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不断思考如何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个问题,最后才能在菩提树下七天顿悟。
我们如今看见如此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拥有如此庞大而严密的体系,无不赞叹佛陀的智慧。但是,一个人的思想一定与他的经历与学识密切相关,实际上,佛教也借鉴了不少当时所存一些宗教的教义,因此,如果仔细考证、研究,就能发现释迦牟尼的思想是如何形成,以及发展为最终我们看见的样子。
本期翻书《佛教常识答问》
作者:95后女研究生,读读写写,简简单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