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星期二,晴
开始学起了python。
很久之前就想过学一学,后来就搁置了,最近又想了起来,下了几个app,找了一门入门课开始尝试,入门总是相对简单,也蛮有意思,虽然不知道我会学到哪里就开始理解不上去了,不过学一点是一点吧,每天学后争取做一点回顾。
python是一门语言,用来与计算机对话的语言;
只要作为语言,就都有对话的对象,学习好一门语言,就可以实现跨国别、跨民族、跨地域、甚至跨物种的对话。
学习计算机语言所不同的是,别的语言即使对方听懂了,也未必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但如果你的语言计算机可以听懂,它就会按照你的指令去执行。
所以,学好一门计算机语言,就好比给自己找了一位可以信任的助理,但这位助理的潜力需要自己来开发,她到底可以帮助我们做多少事,取决于自己,既取决于对这门语言的熟练程度,也取决于思维和运用能力。在这点上,计算机语言和我们的日常语言是一样的,大多数人都会说话和写字,可每个人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更是千差万别。
但无论怎样,要想写作必须先学会说话和写字,先懂得一门语言;想要更好的实现和计算机的互动,也要先学习它的语言。
计算机世界的语言有很多种,c语言,C++、java……我想就好比汉语、英语、或者法语……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逻辑和难易程度,上学时候曾经浅显的学习了一点c语言,对我来说是有点难,现在完全不记得了。
python的入门相对友好,我也并不知道会学到哪里就被难住进行不下去了,不过学一点总有学一点的好,从0到1起码会了解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是学习,再来聊一聊思考吧。
《正见》还没有读完,不过即使读完了,思考也不会停止。有的书读完就放下了,但有的书,或者一句话,可能一辈子来思考都不够。
我还不知道所谓的“证悟”时刻是什么样,就像《心经》里面的第一句话: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在开始时我一点也不懂,不过现在似乎多少有一点点的可以理解,所讲的应该就是当智慧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会照见一切都是空相,因缘相依,一切性空,身体、思想、感受、心灵、意志也都不是真实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是脱离外物单独的存在,就好比什么是我们自己呢?
是身体、还是思想,是外貌,还是言谈、还是着装?也许在之前的认知里,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而“她们”一起组成了“我”。
可是“她们”又是什么呢?
每一秒钟的我,都与上一秒钟不同,每天呼吸的空气、每天吃进的食物,每天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看过的景象……这一切又都使我成为了新的我……
而吃的食物,可能是几千里外的农田里种得的稻米,或者是曾经在我见都没见过的大洋里游过的一条鱼;读的书,作者可能是出生在几千年前的某位“古人”所做,或者我在书里读着几百万年前的“猿人”的故事;而穿过的一件衣服,也许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工所缝制,也许是一件工厂里流水线上下来的成衣,而不管哪一种,这件衣服的出现和来到我身边都是偶然的,都是经历了此前所有年代的历史、人们的观念、社会技术的变迁,以及对衣着品味的选择、取舍,以及其它所有的机缘巧合,才让我今天所穿的是这一件衣服,而不是一件唐装、汉服,或者一件来自某个异域国度的长袍……
如果说,”我“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该可以被定义,什么是我,应该有一个边界。
当我们看见一棵树,不会去说“那棵树就是我“,但事实上,我看见了,它就成了我,我看见的一切,也都成了我,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我的记忆、我的意识里的一部分。
可如果这样,那一切东西都可能成为”我“,我们呼吸的空气、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见到的人……都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如果”我“是由这一切所组成的,那”我“到底在哪里呢?
昨天的我,今天的我,还有明天的我,都是”我“吗?
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如果没有一个维度可以确切的告诉我们“我”在哪里,那“我”到底还存在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为什么会伤春悲秋,为什么会感叹人生苦短呢?
因为我们都相信眼前所看见的,我们相信看见的就是存在的,我们伤感时光流逝,担心美好终将消失。
但是当我们看见日暮西山的时候,太阳也正在另一个地方升起;当我们惧怕寒冬的凛冽时,雪花却也等来了她的花季。
也许人生就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戏,一切都在戏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