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句话,“愿你鲜衣怒马,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又有多少期盼,先来解释什么样是归来仍是少年里,到底是要保留怎样的特质?这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充斥着热血和气魄,满是好奇心,并对这个世界十分热爱和向往,清楚所有的黑暗和人情世故,但却仍旧愿意去坦诚和真善,很喜欢这一句,只有经历过彻骨的黑暗,才能从泥潭中挣扎出来,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洁净。即便是度过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也依旧鲜活和艳阳,而不是在世人的悲喜剧里扮演着谁和谁的喜悦,而在独自一人的角落里垂血。我愿意归来是这样赤诚和美好的少年,过得永远鲜活,永远热泪盈眶。这便是我想要归来仍是的少年经历,那如何去做才能归来仍是少年?
1.读书
在中国的大氛围和体制里,读书好像总是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关,和
上进、努力、好学等词汇相连,好像读书只是为了改变命运和出人头地而已,但是,看书何尝不是一个让自己脱胎换骨的机会,让自己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的机会?而且读书带来的充实感,是多少次去酒吧、去KTV,去狂欢所给不了的。
看书,不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做而读,不是为了强迫自己变强去读,不是为了去得到什么而读,读书说白了和看电视剧、上网都是一样的,它都应该只是被作为一种爱好和可以做的事情而存在,我更赞同台湾作家郝明义在《越读者》一书里面的观点,阅读就像是人吃东西一样,我们阅读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品阅读”,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阅读。我个人和喜欢这个比喻,因为这一比喻之后,读书不再是死板的、目的化的强硬为一个类别,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虽然说多读书真的有诸多益处,但是我觉得前提还是要基于热爱,这样才足够充实,才能持续的下去。而读书是可以支撑着一个人的内容不空虚的,才不会被空虚吞没,被别人的空虚同化。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能独立于世,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历尽千帆仍是少年的前提,而不是无所经历,所以傻白甜的天真。
2.识人
我们的一生可以遇见好多人,可以见到好多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你合得来,而且我这里说的识人,只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够了,因为知道之后,本能会自然的依据这个人的特色给予出相应的反应,我说的识人,是指在最初看透某一些人的真实面目之后,我们要如何面对?借用薛之谦的一句歌词“该配合演出的我,却视而不见
”,只要去冷眼旁观就够了,冷眼旁观这世界的人情冷暖,不要去参与,不要去玩弄,只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自己看着他们的演出就够了,因为最初的自己能保证自己不同流,便是最好的做为了。
3.有趣
现在你所做的事里面,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但是你不能放弃做有趣的事情,所做的这件事,看似和保持少年人应该有热血无关,实则是息息相关,因为人的精力有限,长期做自己不喜欢或者没柑橘的事情会让自己迷失,会觉得日常琐事的无趣,既然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以,那么为什么不去和大家做一样的事情,那么这样就不会受孤独和被剥离之苦,实际上,做有趣的事不会孤独,因为,孤独是源自无人陪伴和理解,那这很好解决,如果无人理解,那说明,你现在的这个圈子已经不适合自己发展了,是时候该换一个圈子了。
4.所有的不舒适区,都是问题区
所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都是,都是你存在问题的地方,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说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多人,都是逃避或者感觉不舒服,就尝试回到原来的位置,回到舒适区,但其实这就意味着你只能是原来的位置,有些人觉得原来的位置有什么不好吗?就这样安稳的不好吗?但是其实重来没有绝对的安稳,你以为自己回到了舒适区没有改变,但实际你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你已经舍弃掉了一些东西,才能够呆在原来的位置,一次两次没什么,如果次次这样,你舍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就这样,当初的那个鲜衣怒马,肆意江湖的你已经逐渐被舍弃掉。去不舒适区是为了协调环境和你的性格,是让能在这个染色的染缸里,依旧保持白色的方式,要保持白色,少不了化学漂白剂,愿你染色之后保持纯白的过程中,去品尝疼痛的快乐。
很多人说,这不是保持归来仍是少年的方式,这是一场传统理念似的说教,甚至连一个例子都不举。我想说,我就是例子,所以我没办法举,也不能为了阐述我的观点去编造,我认识了好多人,但是归来仍是少年的太少,我所知的只有傅雷、泰戈尔还有苏珊大妈这类的例子,强调保持自己的赤诚之心,而且我自己本身也很年轻,没办法去说这到底是有多大的作用,怎样的效果,毕竟我的文字从来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愿你有所启发,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