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天不经意抬头,发现天花板的一个小灯歪了,好像要掉的样子。
于是,我爬上桌子,打算把它摁回去。
没想到一摁之下,干脆整个脱落。
只不过,因有电线连着,没完全掉下来。
下意识地,我高声喊了句:
妈——我房里的灯掉了!
妈妈正在上厕所,听见后急问:啊?砸到没?
她以为是我床正上方那个主灯。
其实当时我根本没当回事,只是因为家里有妈妈在,所以碰到点什么都习惯性喊一声。
妈妈赶来一看,嘀咕了几句:这怎么办,还能用吗。
然后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叫人来修。
不过,我想着问题不大,就又上手试了试。
果然,只找了几个角度就扭了回去。
实在是件寻常小事。
️
说起来,这两年,妈妈年纪也大了,很多问题她都解决不了,反而要靠我。
可我还是经常会喊她。
明明她提供不了什么实际帮助——少帮一点倒忙就是帮忙了,比如没有方向感就别硬要指路啦——却还是希望她在。
这大概是源于一种心理上的依恋。
好像只要有妈妈在,就可以永远是小孩。许多长大成人的人,内心里都不想长大。
尽管从外在表现看,我们并不亲密——毕竟,我的童年时代,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并不多。
可,血缘亲情就是这么奇妙,尤其是孩子与母亲之间,再隔着距离,都能感受到牵绊。
️
而作为孩子,似乎还有一种本能,就是:
一有机会就见缝插针地引起注意,期待被关心。
比如,小孩子跟大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或感受,总是容易夸大其词。
或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或夸张生动,或耍宝做作。
那皆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撒娇意图。
年纪小时,表现得更明显,因为遵循本能。
年纪大了,会有所收敛,因为要面子。
但不经意间,还是会在母亲面前流露出来。
就算到了我这个年纪,依然不能避免。
对母亲撒娇,想引起母亲注意,似乎是根植在身体中的天性。
️
或者可以用一个不太好的成语来形容——哗众取宠。
对,不惜哗众取宠。
不过,能够“哗众取宠”的前提是,这个人本来就被宠爱着长大。
无论大小事,总有人关怀,总有人给反应,那TA才会继续夸张夸大,甚至犹如戏精附体。
可要是从小就被所有人忽视,做好做坏,伤心开心,都没有人当回事……那TA又会长成什么样呢?
也许会是一副“我什么都不需要,你们也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的样子,在别人眼里能干又独立,只是脾气不好,与人交往起来硬邦邦;
也许会是一副八面玲珑,和谁都能打成一片的样子,因懂察言观色,行事周到,看起来很好相处,可一旦想深交,却发现走不进内心。
同样的成长环境,会塑造出许多不同样的人,但总有些共通的地方。
用撒娇来举例:
在一个容易感受到爱的氛围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撒娇起来总是自然而然,更像是本能。
而在一个缺乏爱意表现的环境长大的人,基本不擅长撒娇,就算撒娇,也难免有违和感。
️
谁不想永远是小孩?只是很多人都不得不早早长大罢了。
能够像小孩子一样骄纵任性,往往是因为有人为你遮风挡雨。
试问一个无依无靠的人,又如何能够一直当小孩?
我终究是个幸运儿。一把年纪,还能时不时做回小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