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那乾生
中国早期人类在生命的历程中,物质上的收获由简到丰,可谓丰富多彩。
在精神层面,不同的历史阶段及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差异性,每个各体对于人生目标都有着千差万别的选择。因此,各自的人生都有不尽相同的结局。
于是人类在探求生命意义的精神旅途中,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创造了象形字,抑或是早期人类主观上对客观事物表达的需求而创造产生的,这应该是人类早期的绘画吧。
随着文明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在文化领域中,文学与绘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画为文之余,在绘画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理论与技法上的完整性。
绘画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把自己主观内心当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怀,寄托于客观事物当中,把客观中的万物盛、衰、枯、荣的变化加以联想来借物抒情。
“望秋云,思浩荡;临春风,神飞扬”,南北朝画家王微受到了秋云春风的启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北朝学者刘勰则把人的情意与山水相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朝诗人杜甫更是把花和鸟给予了人格化,以上这些古人均是借物抒情的典范。
一叶红枫,曾寄托着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一片丹心,寄托着多少历史风云中仁人志士的赤诚肝胆。绘画是形象的提炼与概括,更是人主观上的内心灵魂借物抒情的需要。
笔墨技法是为绘画内容构成形式上的表现手段,内容的核心是“道”,笔墨技法是“术”,画面的基本构成是“道”与“术”的相应结合,两者缺一便不足以为画!
中国画的出现是建立在自身文化中并形成于发展的,在使用绘画的工具上,对绘画艺术风格的确立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
在核心内容与笔墨形式相互的结合中,由此,确立了今天的中国画传承特点。
中国画是以笔墨线条独有的面貌呈现出来的,作者通过线条的不同形式上的变化,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尽情的宣泄到画面上,而使作品有了生命般的灵魂。
北宋的苏轼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的具象就减低了品位。自苏轼以来,后世文人更是把中国的书法上的用笔技巧融入了绘画当中,丰富了用笔变化与书写性。
元朝画家倪瓒更是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在取物造型上不求毫毛必现上的形似,把笔墨线条注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观察绘画的过程中要做到“得意忘形”,这也是古人绘画的审美理念是趋向“意象”化的方向。
“画至极则为书,书至极则为画”,画的功能起到了“人”的情感波动变化的再现作用,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怀而能够彼此产生共鸣,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绘画史亦是异彩纷呈,各种“画论”“技法”在文人墨客的笔端层出不穷,继承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丰厚积淀。
一己之见,欢迎朋友们指正!
作者简介:
那乾生,字子游,号道乐山人,满族乌喇那拉氏,祖籍吉林市乌拉老街,1964年出生在辽宁省灯塔市红旗村。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杏花村书画院艺术顾问。
曾在工艺美术壁画厂做设计工作、沈阳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做美工、某艺术公司做古建与壁画设计工作、市政府某部门做宣传工作任美工。目前,从事传统壁画宗教题材的创作与绘制。擅长大型历史题材画和大型山水画的绘制。在美协、书协主办的展览中,作品多次获奖。
谢谢您的浏览。在绘画创作中,您有什么好的经验、体会及动态信息,或者推荐优秀画家,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平台与众多绘画爱好者一起分享。
您的智慧,将会有助于更多热爱绘画的朋友圆梦!
期待您的大驾光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