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疾病、冷漠、怀疑、疏忽、怠惰、纵欲、自欺、不精进、不坚定,它们都是意识的干扰,都是获得身心安宁明净的障碍。
1.30 Sickness,apathy,doubt,carelessness,laziness,sexual indulgence,delusion,lack of progress,and inconstancy are all distractions which by stirring up consciousness,act as barriers to stillness.
1.31 当我们不幸拥有上述这些(阻碍身心净化的因素),将使我们长期陷入紧张(窘迫)、沮丧(抑郁)、无精打采等负面状态之中。
1.31 When they do,one may experience distress,depression or distraction.
1.32 修行下述的任一教导,皆可很好地克服这些干扰。
1.32 One can subdue these distractions by following one the principles of practice below.
1.33 ①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
1.33 Consciousness settles as one radiates friendliness,compassion,delight,and equanimity toward all things,whether pleasant or painful,good or bad.
1.34 ②通过深长吸气或呼气后的暂停之方法(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1.34 Or by pausing after breath flows in or out.
1.35 ③通过持续地觉察事物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我们感官和身心引起的各种变化
1.35 Or by steadily observing as new sensations materialize.
1.36 ④通过对痛苦背后的那个觉知
1.36 Or when experiencing thoughts that are luminous and free of sorrow.
1.37 ⑤通过对一切事物的无执
1.37 Or by focusing on things that do not inspire attachment.
1.38 ⑥通过对睡眠和梦境的洞察式反省(即观一切如梦如幻。“幻观成就法”)
1.38 Or by reflecting on insights culled from sleep and dream.
1.39 ⑦通过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之方式
1.39 Or through meditative absorption in any desired object.
1.40 ⑧通过全神贯注地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 这些事物可以是无穷小,也可以是无穷大
1.40 One can become fully absorbed in any object,whether vast or infinitesimal.
1.30疾病、冷漠、怀疑、疏忽、怠惰、纵欲、自欺、不精进、不坚定(反复无常),它们都是意识的干扰,都是获得身心安宁明净的障碍。
只要我们一天没有开悟,一天没有实现生命的圆满,我们就不是落于此病,就是陷于彼病。
冷漠和自我是成正比的:人们越是自我,人与人之间就越是冷漠。自我让我们逐步走向死亡,走向枯寂。
自我有一个趋向,就是不信任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强烈,很顽固。我们的自我越来越明显,这种不信任就越是强烈。“怀疑病”患者:为了怀疑而怀疑,为了否定而否定,能使很多人有意或无意间成为“不可知论者”或“虚无主义者”而不自知。
疏忽就是时常处于失念之中,处于遗忘和慌乱之中。为此,瑜伽有一种从衣食住行入手的警觉性训练,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时候,都要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地去做。也就是说,时刻保持着生活中的全然的在场状态,保持着觉知状态——始终明白自己此时在哪,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等等,始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怠惰”:怠惰就是懒散和自我溺爱。
“纵欲”:纵欲就是处于被自己的感官控制的状态。瑜伽之所以反对纵欲,是为了不令我们陷于本能和物性之中。本能就是生物性,生物性就是动物性,动物性就是兽性。陷于兽性就是陷于物性的一种。物性除了生物性的一面外,它还有对物质的贪婪和沉溺。
《瑜伽经》的思想不是禁欲主义,是合理的节欲主义。瑜伽带我们去实现的是生命先天的本性。
“自欺”:就是不诚。“诚”就是无隐无曲的状态,是本性的状态,是生命的圆觉状态,名之曰“诚体”。同时,诚也是修行,也是工夫。诚的修行是各种修行中最快捷最彻底的修行方法。诚就是对自己彻底敞开,对圣贤彻底敞开,对一切彻底敞开的状态。
“不精进”:很多时候,修行什么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者全力以赴的修行态度。
不坚定”:就是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一个不坚定的修行者,很可能是一个还没有自发地来到自己人生蜕变和飞跃的那个转折之“点”的人。
仅仅是下定决心,就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上、觉悟上、身心的升华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和飞跃。甚至有些人在下定某个神圣的决定的同时,便获得了当下顿悟,就地解脱——
1.31当我们不幸拥有上述这些(阻碍身心净化的因素),将使我们长期陷入紧张(窘迫)、沮丧(抑郁)、无精打采等负面状态之中。
我们这个时代是历史上对自然界征服最大的时代,但我们这个时代又是一个无比沮丧的时代,多数人生存基调是无精打采的莫名的沮丧。我们失去的是真实的存在感、生命感和与万物的联结感。
1.32修行下述的任一教导,皆可很好地克服这些干扰(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1.33①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其实做到这样很难的,尤其难的是“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你仍然能“始终保持着”,这就难上加难了。
1.34②通过深长吸气或呼气后的暂停之方法(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这是一种达到身心安宁明净十分有效的方法。当发现心浮气躁时,立即深呼吸几次,每次吸气到极限时,暂停一下再呼气。当把最后一点气也呼尽后,同样暂停片刻再吸气。三五个呼吸下来,心情就能平静下来了,感觉身体和心灵也畅通了很多。
让身心和顺安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呼吸调控到深匀细长的状态。印度各修行流派皆有一个共有的初级禅修方法——数息法。数息法就是将注意放于呼吸之上,一呼一吸为一息。有从一到十再回来从一到十的数息法,也有从一到百再从百到一的数息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将身心安定下来。尽管这是一种初级禅修法,但对和谐身心、祛病健体等颇有功效。
有时候在修行数息法时,还要配合上观想:吸气时观想天地宇宙的清净能量从鼻孔吸入体内,呼气时,观想身心内一切Y障、病气、烦恼等不好的东西化为黑气从鼻孔呼到很远的天边。
1.35③通过持续地觉察事物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我们感官和身心引起的各种变化(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这是瑜伽特有的一种禅修法,这种禅修法可深可浅。浅时可以聚精会神、提高知觉能力;深时可以引发神通,洞察幽冥。修行此禅修法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可操之过急。
1.36④通过对痛苦背后的那个觉知(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八苦”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讲“众生平等”。息苦之道唯有包括瑜伽在内的种种生命修行而获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方可最大限度和最圆满最彻底地解决之。
觉知就是觉照。“觉照”的意思是像一个无形的探照灯或太阳那样的持续不断地照着。对觉照的修行如对诚的修行,是即工夫即本体,即本体即工夫。觉照有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主体式修行,另一种是客体式修行。
主体式修行:把自己认同为那个高高在上的太阳,并从这个太阳,即从自己那里,持续不断地发出光明和力量,去照耀和改善遥远的、艰难生存于地面上的那个可怜的小我的身心内外的一切痛苦。如此觉照不止,可以通过静态禅定或动态禅定来如法修行。
客体式修行:将自己认同于现在的这个身心。观想有一个太阳高悬于上方,这个太阳时刻发出光明和力量,照耀和改善着我的身心内外一切苦痛。如此觉照不止。
觉照就是觉照——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无形无象的、全知全能的、不生不灭的、慈悲智慧的“东西”在某个高悬之处时刻觉照着身心,呵护着身心。这个无处不在的、高悬于某处的“觉照”就是“痛苦之中”那个“不痛的”。
1.37⑤通过对一切事物的无执(即无为,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所有相对独立的事物(此处“所有”包括社会的、精神的和天地万物全在内),都是自足、自在、自由、自律和自然的。不要人为地去干涉事物,就是对事物最大的尊敬,就可以让事物处于最佳状态,亦即是让事物处于独化或自化的状态——自己按照自足性、自律性等而生生演化不止。
我们社会中、精神中、人与万物之间,之所以有层出不穷的麻烦和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妄加干涉得太多,使得事物没法处于它们自己的自足、自在、自由、自律和自然状态。
全部《道德经》所论,两个字可尽之,曰“无为”或“无执”。欲达到无为无执,须注意两点:
其一,必须深知有为、有作、有我、有执之害,说之难以穷尽。
其二,必须深知道体(自性、本体)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足、自在、自由、自律、自觉和自然之体。
1.38⑥通过对睡眠和梦境的洞察式反省(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此节经文教导瑜伽士,既然我们和世界的一切皆是梦中之产物,我们同样必须以梦观之,即观一切如梦如幻。修行者如是以“梦幻观”观生活和人生之一切而日久功深时,即可从此无边无际之梦幻中觉醒,以此灭除一切生活和人生之烦恼苦痛而得究竟解脱。此在瑜伽中名之为“幻观成就法”,是瑜伽修行中几种根本成就法之一。
幻观成就法是将本体视之为“真体”,即真之本体,而不是“美体”和“善体”。如果将本体视之为“美体”和“善体”,则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另外修行方法。幻观成就法是将“美体”和“善体”纳于“真体”之中,通过层层破幻显真、知梦即醒的方式,直至无幻可破、无梦可醒之时,即达圆觉之境。
1.39⑦通过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之方式(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此种方式是东西方各个修行流派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如意守丹田或穴位,观想自己坐在一朵莲花之上,将注意力集中于面前香火之上,将注意力放于一首音乐之上等等,皆属此种方法。
这是全人类都使用的集中精神、安定心意的方法。“通过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之方式”将心灵稳定住。“定心一处,无事不办。”
1.40⑧通过全神贯注的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如一朵花、一座山、一片云、一团火等等)——这些事物可以是无穷小,也可以是无穷大(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
因为很多烦恼和障碍皆源自人们的狭窄自我和定式思维,通过“化身为任何事物”的方式来拓展我们的境界和打破定式思维,即可达到化除人生和修行之路上的种种障碍而实现身心的安宁明净。
上节经文1.39教导“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是“有对法”,即冥想者与冥想物是二非一;此节经文教导“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是“无对法”,即观想者与被观想物混为一体,是一非二。
从修行层次上来看,有对法是低级禅定法,无对法是高级禅定法。因为无对法更能体现“瑜伽”一词之本意——相应和结合。有对法禅定是有我有物;无对法禅定是无我有物(也可理解成无物有我);终极禅定(即三摩地)则是能所(主客)双泯,无我无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