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教学研室
禅者的初心(5)

禅者的初心(5)

作者: 晓云感恩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2-08-09 18:23 被阅读0次

    6 布施就是无所执着

    自然界的每一个存在、人类世界的每一个存在、我们所创造的每一件文化产品,都是“被赐予”的,或者说是“被赐予给我们”的。但因为万物在本源上是“一”,所以实际上来说,我们是在给出一切。

    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我们都在创造一些东西,而这也是我们生命的喜乐。但这个在创造和给出东西的“我”并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施比受更让人快乐

    哪怕你不了解这个“大我”与万物是“一”的道理,但在付出什么的时候,你的感觉总是很棒,因为这些时候你会感受到,你与你所给出的东西同一。这也是为什么施比受更让人快乐。

    我们的人生可以视为渡过一条河流,我们的人生目的是要努力到达彼岸。不过,人生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我们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到达彼岸本身。

    这里一共有六种生活方式可以实践这种人生目的,以布施而渡;以持戒而渡;以忍辱而渡;以精进而渡;以禅定而渡;以智慧而渡。这六种事实上是同一种,只因为我们从六个不同的方面观察人生,所以把它们分成六种。

    你可以布施一片树叶

    道元禅师说过:“布施是无执。”也就是说,单单无所执的本身就是一种布施。你布施什么都无关宏旨,要是能以无执的精神布施,那么你的物质布施和言语布施具有同等价值。

    事实上,以“大我”来创造就是去给予。我们不能创造某些东西之后便据为己有,这一点是不可以忘记的。

    打坐时,我们什么都不是

    然而,因为我们忘记了“是谁在创造”以及“为何而创造”时,我们就会执着于物质价值和交换价值。没有任何价值是可以跟绝对价值相比的,而凡是创造的东西都具有绝对价值。即使有些什么对“小我”来说并没有任何的物质或相对价值,但它自身仍有绝对价值。

    当你不执着于一项事物时,那意味着你意识到它的绝对价值。你做的任何事都应该基于这种觉知,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念。如此一来,你做的一切都会是真正的布施。

    当我们盘腿打坐,我们就重拾起最基本的创造活动。创造活动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坐禅结束后我们对自己的觉知。打坐时,我们什么都不是,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谁。我们只是纯然地坐着。但是,当我们站起来时,我们便再次存在,这是创造的第一步。当你存在,万物就会存在,一切都在同一刹那间被创造了出来。当我们从“无”当中出现,当万物从无现身,我们会看到一次崭新的创造,这就是无执。

    第二种创造就是当你在活动、制造或是准备某些东西像是食物或茶的时候。

    第三种是你在自己里面创造了些什么,例如教育、文化或艺术。

    所以,一共有三种创造,但如果你忘掉了第一种(最重要的一种),那么其他两种就会像个失去父母的小孩——这两种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显得一点意义都没有。

    通常每个人都会忘了坐禅,他们卖力于从事第二和第三种的创造,当我们忘掉创造的本源时,就会像个与父母走失的小孩似的,不知所措。

    生存就是制造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出生,父母就用不着为我们伤脑筋,只因为我们存在,才给他们带来麻烦。这没什么要紧的,万物都会制造问题。

    通常人们以为,当他们死掉,一切就会过去,问题也会消失。不过,你的死亡同样会制造问题!事实上,我们的问题应该在此生加以解决。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创造的一切都是“大我”赠予的礼物,就不会执着于它们,就不会给自己或别人制造问题。

    我们应该日复一日忘掉我们做过的事,这是真正的无所执着。我们应该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当然要以旧的事情为前车之鉴,但我们不应紧抓着做过的事情不放,而是只要去反省就好。

    但未来是未来,过去是过去,当前该做的,是做些新鲜的事。这是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在这世上应该有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打坐的原因,只要不忘记这一点,一切就会井井有条;一旦忘记了这一点,世界就会一团糟。


    7 避开修行中的错误

    有好几种差劲的修行方式是你应该当心的。通常,我们坐禅时都会很容易流于理想主义,先定出一些理想或是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地想要去达成。但就像我常常说的,这是荒谬之举。当你太过理想主义,就会产生贪念。等你达到设定的理想或目标时,你的贪念又会创造出下一个理想与目标。

    别设定目标!

    只要你的修行是建立在贪念之上,只要你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坐禅,就不会真的有时间去实现你的理想。此外,你也会牺牲掉修行的真义。因为你的眼睛总是看着前面,你就会为未来的你牺牲掉现在的你,最后只落得一无所得。这是荒谬的,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比这种理想主义态度更糟的是,抱着与别人争胜的心理坐禅。那真是一种可怜兮兮的修行方式。

    哪怕昏昏欲睡,还是要修行

    曹洞宗的禅道强调“只管打坐”。事实上,我们的修行方式并没有特定名称。坐禅时,我们就只是坐禅,而不管有没有从中得到快乐。哪怕我们昏昏欲睡,哪怕我们厌倦了修行,我们还是会继续修行。不管有没有人鼓励我们修行,我们只是去做就对了。

    即使你只是一个人修行,没有师父,一样有方法可以让你判断你的修行是否正确。如果你打坐累了,或者对打坐产生厌烦的感觉,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个警告。那表示你的修行太理想主义,表示你有贪念,修行不够清净。要是修行时太贪心,你就会容易气馁。所以,你应该感激有警告的出现,把你修行的弱点指出来。这时候,你要记取错误,从头来过,你就能重拾清净的修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只要你能够持之以恒地修行,就会相当安全,但要持之以恒地修行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你需要找些方法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单独修行,而你采取的又是某种差劲的修行方式,那么想要找到为自己加油打气的方法就会相当困难。

    我们之所以主张修行时应该有个师父,道理就在这里。你的师父可以纠正你的修行。当然,师父都是很严厉的,当弟子绝不会好过,但尽管如此,他却可以让你免于误入歧途。

    大部分禅僧在当弟子时都很不好过。当他们谈到自己不好过的过往时,你也许会以为,没吃过这种苦就不足以谈禅修,这是不对的想法。不论你在坐禅时有没有碰到困难,只要你能坚持不懈,你的修行都会是真正的清净修行。哪怕你感觉不到,你的修行仍然是清净的。

    因此,道元禅师才会说: “不要以为你一定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开悟。”不管你能否意识得到,在修行中,你都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开悟。

    快乐的修行不太对劲?

    很多人会犯的另一个毛病是,为了寻找快乐而修行。事实上,如果你在修行时会感到快乐,那正好反映出你的修行不太对劲。那当然不是个糟糕的修行,但与真切的修行相比,这样的修行并不是那么好。

    在小乘里,修行分为四类:最好的一种修行,是没有快乐的感觉的(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修行的人只管修行,忘掉了肉体与心灵的感觉,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这是第四个阶段的修行,也是最高的层次。次一等的是在修行时,感到一点点肉体的快乐,而你之所以修行,也是为了这种快乐。再等而下之的层次是,在修行时,会同时感到精神与肉体的快乐。最下一个层次则是修行时,既无思想,也没有好奇心。这四个层次也适用于我们大乘的修行,而最好的层次是只管修行,不求其他。

    如果你在修行中碰到困难,你就应该当心,因为那是个警告,反映出你有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但是不要因此放弃,而要记取你的错误,持续修行下去。这样的话,你就能不抱着得失心,也不抱着对开悟的执着,你不会再有“这就是开悟”或“这是不正确的修行”之类的想法。

    哪怕是错误的修行,只要你知道它是错误的并持续修行下去,自然而然就会变成正确的修行。我们的修行是不可能完美的,但不必为此气馁,应该持续下去,这就是修行的秘诀所在。

    如果你想要在气馁时得到鼓舞,那么“厌倦修行”本身就是一种鼓舞。当你不想修行时,那就是一个警告。这好比牙疼就表示你的牙齿有问题,当你牙齿疼时,就应该去找牙医,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

    成见是冲突的根源

    冲突的根源是一些成见或一边倒的看法。如果人人都知道清净修行的价值,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这就是我们的修行秘诀和道元禅师的禅道。

    明白了冲突的根源是一些成见或一边倒的看法,你就能出入于各种不同的修行方法而不为其所囿限。要是你不明白这一点,就会被某种特定的方法所缠缚,并说出这类的话:“这就是开悟!这就是完美的修行。其他方式都不完美,我们的才是最佳的修行方式。”这真是大错特错!

    真切的修行是没有特定方式的,你应该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并且弄明白其优缺点所在,等到搞清楚之后,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来修行时,就不会有危险了。但如果抱持的是一边倒的态度,你就会罔顾那个修行方式的弊端,而只强调它好的部分,到头来等你发现弊端时,就为时已晚了。这样是很愚蠢的,我们应该感激古代的禅师为我们指出了这个错误。

    8 限制自己的活动

    我们的修行方式不设定任何特定的目标或目的,也不崇拜任何对象。只要你的修行是指向某个特殊对象,这样的修行有时就是不管用。

    只要你在修行时设定了什么特定目标,你的修行就无法完全帮助你。在你指向那个目标时,也许对你可以有所帮助,一旦你回到日常生活之中,那样的修行就会不管用。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也许你会以为,假如修行中没有目标或目的,我们会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要想让修行不带任何目的,有一个方法,就是限制你的活动,或者说专注于你当下的活动。不要在心里放入某些特定对象,而是该去限制自己的活动。当你的心游荡到别处,你就没有机会表现自己。但如果你把活动限制在此时此地,就能充分表现出你的真实本性,这是我们的禅道。

    所以,我们不崇拜某种对象,而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当下的活动上。叩头时叩头,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不作他想。

    不管信什么都可以坐禅


    9 研究 法研究自己

    研究 法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 法,而是为了研究我们自己。

    你需要一位师父

    教法并不是我们自己,教法只是对我们的一些解释。因此,如果你执着于教法或师父,就是犯了个大错误。与一位师父相遇的那一刻,就是你应该离开他的一刻。你应该当个独立的人,而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师父,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独立。如果你不执着于师父,他就会指出一条让你可以通向自己的道路。你之所以需要一位师父,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师父。

    当你没有从师父那里听到什么而只是打坐,这叫作“无教之教”。但有时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才会听听讲座或讨论。但应该记住的是,我们在某个地方从事修行,其目的只是在于研究自己。我们是为了变得独立而研究自己。

    我们需要师父,是因为完全靠自己来研究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不能弄错,你不应该把从师父那里学来的东西用来取代你自己。跟随一位师父以便研究自己,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修行与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并没有分别。所以,在禅堂中找出你生命的意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你生命的意义。你来禅修,就是为了找出生命的意义。

    就只是起床,打坐,叩头…

    每个人都只做他该做的事。该起床时起床,该打坐时打坐,该叩头时叩头,就这样而已。

    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临济禅师所说的四种教法中,最上乘的一种是不给弟子任何说明,也不给他任何激励。

    在开口前,我们早已把那无所不包的大存在给表现了出来。所以,谈论我们自己的目的只是为了纠正误解,让我们不会执着于大活动的任何特定的、一时性的色或是相。我们只要去谈论自己的身体是什么,以及我们的活动是什么,我们就不会对两者有所误解。因此,谈论我们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忘掉我们自己。

    最终目的是忘掉自己

    研究 法的目的只是为了研究我们自己和忘掉我们自己。当我们忘掉自己,我们就会成为存在(亦即实相)的真实活动。了悟这个事实以后,这个世界将再也没有烦恼可言,而我们也可以毫无烦恼地尽情享受生命。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悟这个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者的初心(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ya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