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知全豹,若全信了也误事。先生作品从小也在课本上念过,一直停留在小说和杂文的印象。关家一两个月,有精力看看大部头,用手机下载了《鲁迅全集》,人民文学社二00五年出版。出版说明介绍说,1956年、1981年和2005年三次编校出版全集,从10卷到16卷、再到18卷,内容越来越周全。我看着全集犹望高山,正暗自叹惊,又一段话迎面而来:“分别编为《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和《鲁迅自然科学论著》(一卷),另行出版”。
翻着目录,先生的样貌更清晰了,短篇小说和杂文并不是先生全部的创作兴趣。对翻译的兴趣在日本时就开始了,那时候鲁迅“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下了很大决心准备出版《新生》杂志,也收罗和翻译了许多短篇小说,结果杂志没弄出来,最后出版了《域外小说集》。搁到现在有以书代刊的意思,集子得到了一个叫蒋抑厄的商人捐助,先出了两册。本来想赚了钱继续出版第三册、第四册的,结果前两册总共只买了二十套,后续也不了了之。《域外小说集》总共十六篇,鲁迅翻译了三篇,其余都由周作人翻译。
鲁迅真正翻译高峰期是定居上海以后,那时候他是职业作家,也没在大学教书,单单写杂文估计经济上也窘迫。鲁迅所有翻译的作品出版时都写有序言,结集为《译文序跋集》,从《壁下译丛》开始往后接近有十四五种,占了整个翻译作品的一半以上。应该说在鲁迅在晚年,先生是把翻译当成一项工作来做的。
鲁迅对国学的兴趣主要是在北京那段时间。那时在北京住在绍兴会馆。先是抄书,再到辑轶校勘,又抄录古碑文。成绩琳琅满目,周作人替兄长做过归纳:《会稽郡故书杂集》 谢承《后汉书》《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嵇康集》《岭表录异》《汉画石刻》(未完成)。这里面《小说史略》成就最高,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拓者。
鲁迅为什么要辑旧书抄碑文?按周作人的说法,那时北洋军警对公务员监控也算,人人都得找点兴趣打发时间,玩古玩要本钱,抄碑文正合适。“单拿拓本来看,也不能敷衍漫长的岁月,又不能有这些钱去每天买一张,于是动手来抄,这样一块汉碑的文字有时候可供半个月的抄写,这是很合算的事。”(《鲁迅的故家》)其实,我以为还是缘于兴趣,没抱太大功利心的治学兴趣。
先生留学日本正是革命澎湃发展之时,却没加入同盟会步入革命道路,应该是深刻内省后的选择。先生以文为生,翻译、国学、写作算是三大支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