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接到一封从洛邑发来的密信,说周平王准备把他的卿士之职授给虢公忌父,心中大惊。暗道幸好答应了卫国的求和,否则这件事不好解决了。
于是马上传令下去,准备车驾,寡人要去洛邑朝见天子。
郑庄公的卿士职位是怎么得来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的。
当年申侯勾结犬戎,杀死周幽王。幸亏在郑卫等国的帮助下,赶跑犬戎,周平王才得以顺利继位。
周平王论功行善,郑武公被封卿士,留朝辅政。当时的职位不像现在,还需要应聘,在那时候就是出身决定地位。除非遇上改朝换代这样几百年不遇的大事,否则你爹是干什么的,那你就是干什么的。
这样说来那时候的人还挺幸福,不用考虑自己的职业。不像现在,那么多职业摆在眼前,挑来挑去,眼睛都花了,即使挑好一个,却总觉得另外那个才是自己最想干的,实在是烦恼。
看来有时候选择太多,确实会降低人的幸福感。
所以郑武公去世后,卿士的职位就传给了儿子郑庄公。可郑庄公因忙于国内平叛,已经好久没去周国办公了,这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
后来虢公忌父来朝见天子,言语行动,深得天子欢心,周平王就想提拔提拔他,说想让他代理郑庄公的职位,留下来辅佐天子。
“哎呀,万万不可”,虢公忌父听后大惊失色,急忙推辞,“郑伯不来朝见,一定是被国内的事情耽误了,等他处理完国内的事,肯定就会过来的。如果臣此时代理了他的职位,他一定会恨臣,而且恐怕还会对大王有看法。”
这里有个问题,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行文的过程中,对于郑庄公的提法有两种,一种是公,一种是伯,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周朝对诸侯的爵位分封有五种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而分封给郑国的爵位是伯,就是说郑庄公其实是郑庄伯。但“公”是一种尊称。类似于我们现在称呼某某先生,但实际上在当时能称呼公的,也只有诸侯而已。
再者郑庄公在周朝任卿士职,辅政周王,地位尊崇,因此称呼他为“公”。
实际上周朝分封的公爵很少,基本都是前朝后裔,或者周王室的至亲。比如炎帝后裔焦国,黄帝后裔蓟国,唐尧后裔祝国,虞舜后裔陈国,夏禹后裔杞国,商汤后裔宋国,还有这位虢公忌父,他是周武王叔叔的后裔。
“哎,好,随你吧。”周平王无奈的摇了摇头。
虢公忌父擦了擦脸上流下的冷汗,第二天就回国了。
这么好的事,虢公忌父为什么不愿意答应?按理说升职加薪是每个职场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为什么到了虢公这儿就行不通了呢?
原因只有一个,坐不稳。
生命的运动轨迹只有一个,趋利避害。人类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如果真的只有好处而无坏处,那自然人人都去争抢。只是虢公心里明白,郑国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俩的经营下,内政清明,武力强大,已有中原霸主的实力。如果此时答应了平王的要求,恐怕自己以后将永无宁日了,两相权衡,虢公还是选择了拒绝。
虢公走后,郑庄公急匆匆的来到了周国。在朝堂之上,向周平王提出了辞职的要求。
周平王颇有些意外,你这么久不来任职,朕还在猜想是什么原因,今天好不容易见到你,朕十分高兴,可是怎么一来就说要辞职呢?你给朕说说,是什么原因?
郑庄公奏道:“只因臣弟起兵反叛,臣不得不留在国内处理,因此耽误了好长时间,刚刚处理完毕,臣就快马加鞭赶来。可是路人传言说大王有意委任虢公为卿士,代理臣处理政务。臣想臣的才能不及虢公万分之一,因此臣愿意退位让贤,请大王批准。”
周平王想不到郑庄公说出了这番话,登时面红耳赤,过了半晌,方才说道:“爱卿误会了,只因你旷职日久,朕想着肯定是你国中有事,但朝廷大事也不能耽误,因此才让虢公暂时代替你处理而已,并不是要取代你的职位。你可不要有什么疑心呀。”
郑庄公冷笑一声,任命国家官员本来就是大王的权利,况且虢公的能力比臣要高出许多,臣心甘情愿,让出这个位置,请大王恩准。
郑庄公为什么这么坚持呢?其实由于从小得不到重视,郑庄公的内心非常敏感多疑。虽然在与母亲和弟弟的斗争中,他赢得了全面胜利。但是从小养成的性格,恐怕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此时周平王的怀疑正好触动了郑庄公的这根敏感神经,他几乎是不自觉的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那么他是真的想要辞职吗?
当然不是,如果他真的不在乎这个职位,为什么着急忙慌的赶来呢?
实际上他是以此做出威胁,取得周平王的关注,看看周平王的反应。
就像他从小就想得到母亲的关爱,却始终得不到一样。这次他把周平王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
周平王不答应,令郑庄公很满意,可他还要再试探一下。
缺爱的孩子就是这么任性,有时候甚至达到了固执倔强的程度。
他依然坚持要辞职,周平王心里快烦死了,他知道郑庄公是在演戏,是在要挟,可他却不敢戳破。一是因为郑国父子有大功于社稷,最主要的是周国已经衰落,没有掌控诸侯的实力了。如果郑庄公离开,周国的权威要靠谁去维系呢?如果和他撕破了脸皮,自己又有多少实力能够讨伐他呢?
周平王很清楚目前的处境,所以他很烦恼。
面对郑庄公的咄咄逼人,周平王只好提出一个方案,既然爱卿对朕有疑心,那朕就让太子狐去郑国当质子,以表明朕心,爱卿以为如何?
闻听此言,郑庄公心里有些高兴,表面上却装作不胜惶恐的样子,自古及今,哪里有让太子做质子的道理,这让天下人怎么看待臣,臣万万不敢,请大王收回成命。
周平王说不是这样的,只因爱卿治国有方,朕早就想让太子去郑国走一趟,学习学习爱卿的治国之道,正好现在出了这个问题,就让他去郑国,也好表明朕的心意。
郑庄公再三不敢答应,一时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一旁的大臣们这时候出来说话了,这事简单,依臣等的看法,大王如果不派太子去郑国,就无法表明大王的心意。可郑国作为臣子,如果接受,就有违做臣子的道理。所以我们认为不如君臣互换质子,既能剖明君臣之心,也免去了君臣的尴尬局面。这是臣等的意思,请大王定夺。
周平王听后说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吧。
周郑交质迅速传遍天下,人人都在琢磨这其中的含义,人心浮动,天下就要大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