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瑜给女儿小布谷写了一封信,信的结尾她这样说:“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莫名感动,这得是一位多么有爱的妈妈才能说出的话。恐怕这也是天下每一位妈妈都想说的话吧。
孩子要慢慢长大,成长路上有好运气,无论怎样都会慈悲宽容,付出爱也被很多人爱。这样一个幸福的孩子,长大了就是一个快乐富足的大人。要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那么如何在孩子童年时候给足了爱与安全感,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身为父母需要学习的重要功课。
《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下面简称《童年不缺爱》)这本书像及时雨一样,给我们这些陷入迷茫,焦虑不安中的父母洒来甘霖。作者以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的文笔,教给我们如何享受养育孩子的甜蜜,如何让爱与付出成为孩子童年最宝贵的养分。
作者是心心妈,有两个女儿。她希望通过亲身实践的经历和所学,让更多的父母被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被理解。她说,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经由父母爱上整个世界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远离紧张与焦虑、痛苦与恐惧、抑郁与绝望。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一、“看见”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1.所谓“看见”,就是理解与爱。
身为父母,要了解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以及深藏于行为之下的真实需求,就能在孩子发出信号的时候给与正确的回应。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被“看见”,说白了就是孩子被全然接受。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做父母的的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和别的孩子相比较,但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孩子那种气质。作者推荐《心理营养》这本书,说人的天生气质分为四种: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与冷静型。
也就是说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阶段,因为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个敏感期。懂得这些规律后,父母就不会再抱怨为什么2岁的孩子不能安静规矩地坐在餐桌边吃一顿饭,也不会疑惑4岁的孩子为什么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身为父母这一转念至关重要,就能从纠正、责备孩子的行为,转向去支持、帮助孩子,让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如此,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稳定、安全的信息,孩子能够体会得到父母的安然,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安心成长。
作者特别强调说所谓的看见不是盲目的鼓励,而是用心地陪伴和捕捉孩子言行的细节,看得到孩子展现的品质,和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盲目的夸大事实和敷衍了事,实事求是地鼓励孩子,才能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自尊,而无需依赖他人的评价定义自己。
2.倾听孩子的心声。
美国著名教育家狄波拉·玛雅有一句名言: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自己表达情感和需求的方式或方法。也许是叛逆的行为,也许是大声的哭泣,也许是难听的话语,也许是不良的表现。父母能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合理地给与爱,让孩子在爱中感受到安全。这才算是做到了倾听孩子的心声。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里讲到要懂得孩子的情绪是什么。首先要感受孩子的情绪,先等待观察再做出反应,然后及时和孩子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做到这几点父母首先需要自我训练和成长。也就是作为大人自己就要活在当下,放下自我。在一天的亲子时间里要全身心关注孩子,在孩子的交谈中,要好奇孩子的经历,尝试理解他的需求和困惑,敞开怀抱,拥抱孩子的痛苦经历和负面情绪。说不定,孩子正等待着父母温暖有力的拥抱呢。
父母首先要修为好,我们就是温暖的港湾,放手让他们远行,不追问归期,随时等候孩子的归来。特别喜欢作者说的一句话:
我亲爱的小孩,我希望我也准备好,哪怕你伸过来的是一把会刺伤我的尖刀,我也想要变身为一团柔软的棉花,包裹住“恶意”,回报你温暖。我要让你透过我,感受到整个世界宽厚无边的爱与暖暖的善意。
二、培养有效沟通的亲子关系
其实,身为父母,看见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与爱与支持,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的要点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童年不缺爱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关于亲子关系,作者心心妈提到,在育儿生活中 ,有些父母就像繁忙的救火队员,时刻关注着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然后一个个去“扑灭”;而有些父母却淡定从容,享受其中。
这里,父母享受其中的就是亲子关系和谐稳定的。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完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放心地探索世界。
怎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童年不缺爱》这本书给出几点刻意练习的建议。
父母要自己安住于当下,有意识地做一些正念练习。
从游戏时光开始,练习全神贯注。
父母活在当下的状态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要父母陪着玩,是将父母带回到当下,也是他们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这里要提到“匮乏感”这个词,是心理学家说教育过程中的要训练孩子一个延迟满足能力。如果痛痛快快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就无法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制造了孩子的“匮乏感”。
文中提到李雪的书《遇见一个人》,书中提到:很多父母不愿意痛痛快快地给孩子买东西,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因此得到的是匮乏感,还有愧疚感,将来他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长期的匮乏感会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欲壑难填,买再多的名表、跑车也弥补不了内心的匮乏。
也就是说,没有体会过匮乏感、内心更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人生。
这里想到最近刚上映的一部电影《喜宝》,改编自亦舒的同名小说。其中有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话:我想要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钱也可以。
这是喜宝的心声,她的人生路也是这么走来的,影片的最后她靠在一堆现金的旁边,在想自己到底有没有被爱过。
反观喜宝过往的经历,一直生活在严重的“匮乏”里。父亲是个浪子,不告而别,从未在喜宝的生活里出现,母亲一生都渴望父亲回家。欧洲上学,交不起学费被迫离校。母亲死后,从未谋面的父亲登门来寻母亲的保险单。
可见,喜宝生命里严重缺乏安全感,爱与金钱的安全感。所以在被邀请去朋友的订婚宴上,看到朋友家奢华的场景,豪华的名车,别墅庭院,精巧别致,她一度惶惑,这是她内心渴望得到的一切。
喜宝被朋友的父亲追求,送给她大大的方钻,欧洲的城堡,名校的高昂学费。当喜宝得到这些时,是获得了物质上的富足感和稳定感,而内心还是在渴求爱。因为她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被好好爱过。
本书开头作者自序里说过,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喜宝的生命底色却是灰暗的,冰凉的。这虽然是电影的人物,但现实中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这样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的大人还是很多的。
所以《童年不缺爱》这本书适合三类人阅读:孩子年龄较小的父母。欠缺安全感的孩子的父母。欠缺安全感的父母。
2.如何达成有效沟通的亲子关系
首先学会孩子的语言,再与孩子沟通。游戏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借助游戏帮助孩子表达,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引导孩子玩什么,只要加入他的游戏里可以读懂他想说的信息。
这里举例说,心心妈和大宝心心玩游戏的时候,发现心心希望自己是个非常厉害、能掌控一切的人,这不仅反应了她的愿望,还放映了她的生活现状,她是弱小的。因为她出生月份小,在班级最小,个子最小,在认知和某些方面稍微落后一些,很多时候她只能服从安排。所以她喜欢这样的游戏,让她能体会到现实中不曾体会过的力量感和掌控感。
这就是读懂孩子的游戏语言。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和孩子游戏,在陪伴中理解读懂孩子的心声,这是亲子间高效的沟通方式。
其次要做真实的父母,学会诚实地表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带着面具假扮好父母。比方说要做个好妈妈,保持情绪稳定平和,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要充满热情地与孩子玩游戏,要尽量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我们还经常看到阅读量惊人的文章,标题类似如: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关系和谐稳定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等等,都是在告知父母的责任重大。
所以很多父母生活在焦虑之中,不知道如何在孩子面前扮演自己的角色了。但我们忘记了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脾气,和低落的情绪。
可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面具,他需要与真实的父母联结。当我们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时,“真实的我们”就不会伤到孩子。当我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明白“情绪低落”“做得不够好”是可以被接受的;同时也向他示范了当我们感觉不好时,可以对自己多一点爱和宽容。慢慢地,孩子就能逐渐学会体谅他人的情绪。
最后父母要做孩子与世界之间的“转换器”。
外在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无法隔离孩子,让他远离世界的噪音,孩子也不是温室里的花朵,除了阳光,他还需要历经风雨。这就需要父母成为真实世界的“转换器”,教会孩子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真正的教育,就是在孩子面对世间百态时,教会他们如何看待和分辨,怎样摆好心态做好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对于每个人而言,世界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而孩子最初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正是父母给的。孩子在平凡中看见美好,还是在足够好的生活中只看得见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所以,教会孩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才是真正地爱护了孩子。
四、家庭的其他成员
现在的家庭不在单纯是2+1的模式了,二宝三宝的家庭越来越多,还有小家庭与上一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住的。所以家庭成员多了,关系也就复杂了。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的作者心心妈,在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育儿挑战,体会过当妈的自责和挫败感,感受过与家庭成员相处时的无力与困顿感。
心心妈给出的建议是,在家有二宝的情况下,要一碗水端平。在老大无法很快接受老二到来的时刻,父母不要责备老大,而是要给老大足够的安全感,尊重老大的身份,给他更多的权利,给老大更多的爱与关注,老大的内心冲突会慢慢化解,才会有宽阔的胸怀付出爱,去好好对待弟弟妹妹。
另外,家庭里隔代教育的矛盾也困扰着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与我们的价值观、理念和立场息息相关。这时要懂得沟通的艺术。
沟通是双方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说服。家里来了老人帮忙,年轻的父母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支配时间。同时也要和老人沟通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协商孩子的作息日常。该说一不二的就说一不二,该难得糊涂的就不必计较。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里,心心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给与年轻的父母更多的启示和指导方法。生活琐碎如一地鸡毛,身为父母,特别是宝妈,要安顿身心,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有时候我们可以跳出家庭这个狭小的天地,去看更广阔的的世界,家里的小天地里,曾经以为的风暴,不过是一缕微风而已。每个人,不仅归属于小家庭,也归属于大社会。
父母生养小孩,也肩负着教育者的责任,特别陪伴时间较长的妈妈,那更要无限量地丰富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内心充满了富足与爱,才能够培养出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够独立面对世界,辩证看待问题,拥有自己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