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84823/6f7f18f8d2a86a5e.jpg)
这几天工作的事情不是特别多,所以每天早上会选择去首都图书馆看书,但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来图书馆的目的真的很不相同。
比如,当我坐在位子上的时候,我会看到周围的人有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吃东西的,也有两个闺蜜聊的不亦乐乎的。至于认真看书的我大概看了下,也就不到三分之一吧。
其实,我自己来看书,应该专注的是自己看书的效果,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看书与否的事情上,起初我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下午在翻阅书籍的时候,突然想起笑来老师之前说的一个概念"最怕的就是你总觉得这个世界和你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所以,遇到很多现象,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去思索出现这个东西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看似很怪异的现象呢?
接下来,对于这个现象,理了理头绪就在想: 北京城这么大,大家住的地方基本都分散于三环外,有的在四环,五环,甚至于六环外。我们来首都图书馆肯定得坐车吧,按照每天北京城市早高峰的交通情况来看,来这边怎么着也得一个小时吧?到了你得吃个早饭吧?还不能晚点吧?(得占座啊),中午也得吃饭吧?如果是那种粗心大意的没有带水杯的你还得买瓶水吧?
通过以上的各项情况来看,选择来首都图书馆看书并不是一项非常划算的买卖。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读书怎么能算是买卖呢?是的,我也曾固执的以为,读书只能是修身养性的,不能太讲究得失。但是自从上了行动营的课程之后,我渐渐发现,以前自己读书的方法显然是没有效率,没有任何收获的。(这里可能也有点收获,就是装作自己很用功在读书的样子还是挺帅的)
行动营里边有一个观点:"要极其功利性的读书,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起初,我还以为这是瞎掰扯淡呢,后来有一个我特别佩服的同学讲了自己的经历之后,我发现怎么和我读书的感受和状态那么相像呢。可人家以前读书才那样,现在完全就是按照老师所说的这样,慢慢的通过专栏写作,有了一些收入了,读书呢,也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了。
那我们大多数人来图书馆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很多人就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自我安慰。比如他到了图书馆,才想起来,我要看什么书呢?于是匆匆的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摆放在桌子上,然后,一个下午头也没抬的在看书,为什么没抬头呢?因为他在桌子底下玩手机。我不知道为什么看书的同时要把手机放到桌子底下,直到我想起了小学时候自己削陀螺或者做一些小动作怕被老师发现的时候,会刻意的把手放在桌子底下做这些事情。
现在成年了,没想到这种习惯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长大后的一些行为模式。因为他们看书的时候下意识的怕被别人看出来自己在玩手机,于是摆出来了一副学习的姿态,结果做着和看书学习完全不沾边的事情。
似乎打从心底里,他们就不想看书。要不然为什么书放在跟前结果一个下午,一整天都没有翻上几页呢?
图书馆里的世界,让我联想到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我们假装用功的看书,我们假装努力的工作,我们假装自己生活的很美好,可是一切真是这个样子嘛?
我们不排除有认真看书的同学,毕竟的确有些人在那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吃饭都是带的便当,除了上厕所屁股都不带离开板凳的。我不能说这种方法就一定好,只是大多数时候我看到这种画面,我会觉得很受鼓舞,因为认真在那一刻似乎成为了一道风景。
愿我们都能直面自己的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不再为了获得赞赏去看书,不再为了虚荣去看书,不再为了收获那些虚妄的点赞而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