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马上就要结束了,本追剧少女又在这个夏日的尾声中,掉入了日剧的大坑。
这部《风平浪静的闲暇》,讲了一个极端讨好型人格的女孩决定重置自己人生的故事,推荐最近剧荒的你们都看看~剧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片段就让我的追剧姐妹团纷纷感慨
“仿佛自己的生活被监视了啊啊啊啊”
“好心疼女主啊,卑微如我…”
“这个窒息瞬间也太真实了555”
但好在越往后观看体验越佳,引起极度舒适。
其实之所以想推荐这部剧,是因为在看的过程中实在是太能够在女主身上找到
某些人的影子——
比如那个 很好脾气被人当成软柿子也会微笑着永远体贴的朋友
比如那个 不懂得拒绝所以被不断麻烦也表现得任劳任怨的同事
再比如那个 过于在乎别人看法而总是暗暗委曲求全迎合他人的自己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过这样的人,或者说其实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曾无可避免的成为过一个
“被动讨好”的人。
可能是因为强烈的不安全感,或是为了更好的融合,再或者是因为心底暗暗藏下的自卑,总之不论有人“做自己”的口号喊得有多大声,都还是会有人在一些时刻逼迫着自己暗暗卑微……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解剖 讨好型人格”
首先,我们可以先盘一盘所谓的讨好型人格,一般都是怎样的?
第一点,不会拒绝。
这应该是是我们比较熟知的。我记得小时候看台湾偶像剧里女主一般都会有点这种,被称为便利贴女孩,看着就软乎乎,无论拜托什么事她都不会开口说“不”。哪怕是和自己日程形成冲突,她们也会答应。
第二点,老好人。
在任何社交环境下,由于讨好性的人从不具备释放自己攻击力的特质,所以他们会永远选择充当任何冲突的柔化剂。可能别人提起她都会说“脾气很好的一个人”,但其实这句未必是夸赞,而是已经脾气好到让别人觉得这个人没什么立场,也毫无主见。
第三点,牺牲者。
讨好型人格注定会是牺牲者,因为他们太执迷于讨好别人时就会顾不上自己,在社交关系中,会用各种方式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哪怕自己根本不愿意。但由于讨好的逻辑会内化为习惯,而初次讨好带来的一点甜头也会演化为捷径。
可因为不安全感,他们只得注视别人超过自己,用别人的态度约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缓慢的牺牲掉真实的自己。
像剧中女主就是这三点的集大成者,很典型的极端讨好型人格。
她明明不善社交也不善表达自己,但她心中最大的信念却是害怕别人讨厌自己。
而必然的,当她无意中发现同事们在背后对她的恶意评论,听到亲密之人对自己的否定以及嘲讽,这些东西足够使一个讨好型人格全面崩盘,陷入窒息。
但以上说的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一类讨好型人格。但其实有些人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真实的表达,也会试着听从自己内心去发声,去拒绝别人。但却还有一些时刻逃不脱讨好型人格的怪圈,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尤其是一些人从小就成长于一个缺爱、被忽视、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会开始察言观色,有些活泼嘴翘的,是努力在家长面前耍宝,从而获得父母的喜爱。而另一些不善言辞的小孩则更要努力的伪装成懂事的样子,以便赢得父母的夸赞。
然后等到在长大一些交朋友,出于珍惜也会格外在乎朋友眼中的自己,总是会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玩具和他们分享来赢取友谊。再之后这点表现在爱情上则也是不断的给予,不断迎合对方的口味去交换更多的喜欢。
我听过很多故事之中,就不乏大把人前看着独立自主,背地里为了爱猛劲儿折腾自己,留长发、减肥、整容…其中有一个很让我心疼的点是,有的姑娘的“不拒绝”还包括允许男友不做任何安全措施的发生性行为。
这点真的很夸张,有一个妹子就讲过自己曾因为这种事情,打过两次胎,究其原因,她说是她不知道该怎么在男友提出这种要求时拒绝。但讨好型人格悲哀的点也在这,当我们试图用讨好的方式交换喜欢时,往往换来的只有更加不珍惜。
所以讨好型人格到底应该怎么摆脱呢?
讨好型人格引起讨论后,很多人讲的摆脱讨好型人格,方式就是开始给自己装弹药,不再包容,不用为他人着想之类的balabala,但一下子让小白兔变成狮子去无差别攻击,显然不是什么适当的方法论。
讨好型人格并没错,并且其实只要适当利用,非常容易成为高情商的一种,不代表你要完全摒弃自己的心软和敏感。只是要平衡好这个刻度,要永远记得人和人之间的美妙在于交互而不是单方给予,也许人际交往中总有让你觉得需要去讨好别人的时刻,但这一切都不应该以牺牲你的个人感受为前提。
无论与任何人相处,在乎别人的同时也别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要记得一段健康的关系,是不需要你靠挖空自己建立起来,给自己一个“讨好他人”的额度,在这个额度内,依然可以去对别人好,表达你的善意。但一旦那个额度开始超量了,就记住,你自己是很好的人,不值得再去为别人付出了。
//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我们之所以拥有讨好型人格,是因为怕被抛弃。
这很正常呀,我们谁不怕被这个世界抛弃呢,就连马克思老人家也说过,我们人类就是社会动物,我们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而且是时时联系、处处联系。
那既然我们是要联系和彼此依赖的,就很难做到完全不讨好别人。
所以,我们无需因为自己有讨好型人格而心生内疚。
在某些时刻,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你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当然,也请永远记得在心里为自己留出闲暇,以相同的善意对待自己 。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平衡好如何真实的表达内心诉求。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这个世界施予善意的同时,感受到真正的、爱的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