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湛若水:我想要的从不是别人眼里的成功

湛若水:我想要的从不是别人眼里的成功

作者: 灵小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2-27 11:51 被阅读131次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捧红了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声名鹊起。而另一位他同时代的知音挚友,并且与他相庭抗理的人,现今知名度却远不及他。此人便是湛若水。

    湛若水出身于广东增城,父亲湛瑛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27岁中举人,后师承陈献章,大悟读书治学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考取功名,而是探索宇宙真理。于是,焚掉准考证,潜心钻研心性理学,大有长进,深得师父赏识,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若水执掌。后师父去世后,湛若水以孝敬父亲之礼为其守丧三年。原本计划从此不问世事,不入仕途,奈何母亲执意想要湛若水为官,身为孝子,他便随了母亲的愿望,进京赶考。39岁那年,湛若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当时,他比王阳明更有前途,已是名家的传人,而且性格圆融,在官场很吃得开。后来果然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至上卿,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年迈时三次被皇帝挽留,从政三十多年,75岁才告老还乡。回到广州后,他继续做学术研究,搞教育,学生的年龄段很广,收到年纪最大的学生80多岁。他归隐田园之后,过着与世无争的逍遥生活,95岁寿终正寝。

    湛若水极致成功的一生波澜不惊。无论是在职业生涯,兴趣爱好,还是个人生活,都让人羡慕不已。可是,为什么他没有王阳明那么出名呢?论做人,富二代王阳明有棱有角,经常得罪人,还被宦官刘瑾陷害被贬,险些丧命,湛若水却能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安稳地当了30多年的官;论学问,湛若水在与王阳明论道时常常与其争的面红耳赤,指出了王阳明心学中的逻辑漏洞,他自己评价二人心学之不同时说,“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其学说与王的学说被世人称为“湛王之学”。而且,湛若水在一生中,门徒多大4000人,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站在今日的角度来看,实在难以评价谁更高一筹,只能说王阳明的心学抓住了世人崇尚成功的心。所以,用“知名度”来衡量湛若水这种人的成功就太肤浅了。若是常人,或许为湛若水感到惋惜,然而湛若水追求的正是这种淡泊名利虔心问道的人生。

    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被誉为“中国人的成功学”,实际上强调的是王阳明对自身修养的追寻,并非是常人眼里的成功。如果没有当年明月,王阳明或许依旧是小众的偶像,就像湛若水一样,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王阳明的确成功,湛若水也同样成功。只不过,一个为更多的人知晓罢了。难道成功必须是大张旗鼓的被人赞扬和歌颂吗?

    湛若水默默耕耘自己的人生,从不想做官到官至上卿,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如果他更加执拗一些,不听从母亲的意见,抵死不进京赴考,那么如今历史典籍上记载的或许只是江门之学的嫡传二祖。但是于他而言,人生并无不同。因为他想要的从来都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断精进。

    朋友圈里每天都有马云,王健林和任正非的报道。无论是刚毕业的小年轻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老人,动辄把他们挂在嘴边,分析他们的成功之路。其实,这世间隐藏了不知多少“马云”“王健林”和“任正非”,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努力奋斗,用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淡泊的心态。当这些“马云”“王健林”和“任正非”在努力时,并未有时间去想是否能成为“商界精英”或“学术泰斗”。时势造英雄,随着一些机缘巧合总会有几个幸运儿腾空出世,但那些未有机会在大众面前崭露头角却同样付出努力的人,更值得敬佩和学习。他们在默默无闻中,坚守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披荆斩棘。他们用实际行动在诠释何谓“知行合一”,何谓“淡定从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湛若水:我想要的从不是别人眼里的成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lz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