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博士从西方人的视角解读长城,认为长城只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许就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并认为他是中国的根本弱点。私以为这只是博士为了烘托后续的中国在政治上的对待蛮夷的五饵之策。从普通西方人的视角,长城只是一种消极的抵御外辱的防御工事,就如一战结束后法国在法德边境修建的马其诺防线一样,耗费巨大,一旦被突破或绕过,防守者就会一溃千里。中国的抵御外辱主要靠的是政治上的策略。
然而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在本书的前几段基辛格博士提到了孙武子和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参考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和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那么长城在古代对中国的意义就正好符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
从西周开始,中国便开始在自己的北方建立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定时抢劫。到了战国,靠近北方的诸侯国也纷纷加固北方边境的长城,以稳定后方,争夺天下。始皇统一列国后,又将各国长城连为一体,自此,长城作为一个完整的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体系开始成型。后续各个朝代又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加固和重修。在利用长城抵御入侵上,各个朝代中央政府的观点是一致的。
长城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高中地理我们学过,中国的地理形势,是三级阶梯,西高东低。而北方的长城正好处在这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从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能力来讲,这正好是军队能有效控制的边缘。内地强大的步兵军团,在第二级阶梯上可以快速的调集,而再往北则要翻过一座座高山,显然对军事部署是很不利的。而若再往南,不光会丧失大片土地,且还会给敌人同样的地利,而步兵是无法跟上游牧民族骑兵的速度的,他们会在敌人的调动下疲于奔命,最后敌人还是会在防线的薄弱点打开突破口。在第三级阶梯上守住几处重要的隘口即可以逸待劳。而长城的坚固及预警功能,使得敌人在其他地方的突破也不现实。小股部队的渗透,可能无法防范,但是大量骑兵及其所需的物资却不可能。这样的封锁在经济上同样适用。
历史上,当中原王朝力量强大的时候,如汉唐,可以越过长城,驱逐北方的强盗,保护商道,而弱小时,长城又可以保护中原王朝免招战祸。只有当中原王朝陷入内乱时,敌人才有机可乘。
一项战略的实施,光有经济支撑也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坚强的军事后盾才行。用西方的话叫胡萝卜加大棒,在中国则叫恩威并施。
从某种意义上,长城决定了现在中亚和东欧甚至大半个欧洲的民族分布和历史演变。长城并不是中国的弱点,反而是五饵之策得以实施的条件,它与五饵之策共同保证了中华文化得以传承至今。
长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