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写命题文章是我的弱项。说起来,可能和小学时,老师让写日记,中学时,老师又让写周记不无关系。那些年写了很多随心所欲的东西,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
所以嘛,今天这篇读后感,估计也不会十分的严谨。但这并不代表我不是用心在写这篇文哦!
在我看来,读后感嘛,就是读书后的一些想法。怪我脑洞比较清奇,想法也许和大家不太一样,且一不做二不休,顺手附上读后的一些行动和改变。希望看到严肃文字的各位,请要么多多担待,要么直接返回吧!
对了,还有一点,我看书比较慢,不像别人可以一目十行,我只能逐字阅读,进度实在堪忧。加上最近痴迷上别的爱好,大多数时间都自动调配掉了,所以到目前为止,书只看了半部。
虽说后半部我肯定会抽时间看完,但谁知道会是哪一天呢?还是先记录下当前的感受为妙。毕竟,我是个过目就忘的人。
言归正传,刚开始,我是抱着对号入座的心态来看这部书的。
与其说以前从没看过儿童文学的东西,倒不如说是,以前看的东西比较杂,没具体的分门别类过。以至于谈到儿童文学,有一些莫名的偏见,总觉得要么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识字卡,要么是特别简单无趣的常识故事类。
就算是后来家里有了小朋友,甚至自己也着手写一些儿童题材的故事。我还是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样的文字算是儿童文学。
因此,我很担心,自己写的故事,适不适合小孩子看?适合多大的孩子看?孩子会不会看得懂?会不会喜欢?同时,又不想让我自己写的时候变得很痛苦(可想而知,写一个自己都觉得无趣的故事,是一件多么耗费心力的事情。这我已有亲身经历,当然那是另一种类型……)。
带着这样复杂的情绪,我翻开了《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这部书。
书的上篇,主要是告诉大家,怎么来阅读儿童文学。其中,介绍了儿童文学的分类,主要有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幻想小说、写实小说、冒险小说和侦探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流行小说几大类。
可以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详细的小说分类了,几乎涵盖了所有小说的类型。
简书上的儿文作者,大多爱在文章标题前加上“童话”或者“童诗”,我也跟着这么干过。看了这一部分后,我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和童话完全扯不上关系,妥妥的全都是幻想小说(貌似还有一篇科幻小说,一篇写实小说)。所以,我去掉了标题前的“童话”二字,改成“儿文”。当然,后来考虑到,本来就已经是《枕边故事|陪你梦想》文集里收录的文章,索性连“儿文”两个字也去掉了。
不得不说,书中关于插图介绍的部分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小时候喜欢信手涂鸦,特别偏爱古装美女。上中学后,用笔记本写周记,比原来的作业本纸张厚实了许多,就开始在周记本上画插图,每一篇周记都画。说起来,有点像现在的手账(恕我孤陋寡闻,刚开始我以为手账是记账的账本……)。
看到上篇里关于插图这一部分的介绍,特别是部分儿童文学作者,都自己画插图这一点,击中了我的心脏。想想每次找个配图都千挑万选的情形,我忽然福至心灵——为什么我不自己给故事画插图呢?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年不画画的手指,已经完全赶不上我脑袋的运转了。
重新拿起笔画画不难,难的是掉进了画画的坑里,已经影响到我写文的进度(简先生已经在微信中提醒过我)。事实就是这样,要做的事情多了,时间分配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书中关于童书改编的电影这一部分告诉我,其实我看过不少儿童文学故事,只不过是以另外的形式。
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样,看到这里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不仅仅是电影和动画片,我爸妈家曾经还有好多的小人书,有全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丁丁历险记》、《木偶奇遇记》、《铁臂阿童木》,部分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一些短篇的,一时半会儿想不起名字了(毕竟我是过目就忘的人嘛,再加上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
而电影和动画片,反而都是成年后才看到的了。记忆深刻的有《彼得·潘》、《爱丽丝漫游奇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长腿叔叔》、《鬼妈妈》、《小熊帕丁顿系列》等等。
孩童时期看书很单纯,只是一门心思的沉浸在故事里。看完顶多不过给同学朋友讲讲故事,过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从来不知道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也没有家长陪读引导一说,看了也就是看了,然后不了了之。
现在看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看到某些情节会莫名其妙掉眼泪(比如《穿条纹衣服的男孩》)。我想,这就是童书的魅力吧!不需要任何的煽情,任何的解说和评论都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儿童文学故事都是这样的故事,看多少我都觉得不够,直到我白发苍苍不能行走,我依然热爱。
翻了下书后面长长的作品索引,还有很多书名显得陌生。我很开心,还有很多好故事可以阅读。
我想,我的读后感还会有下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