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无数据论证,而且千人千面,人的数据不好收集,只能靠自己论证。修行其实也是一门科学,一部分是理论,另一部分需要验证。最终会有一种方法让我们验证一切。比如死亡,人死亡时必然知道一切。
研究心灵课程的最好时间是30多岁。
大多数人是经历了,相信了,但未必懂了和学会解决问题了。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在未经历时,能懂了,也能更好的面对。
所有人都是活在信任中的,所有人类都相信自己,否则就活不下去。
自我还有很多方向,比如政党和宗教,佛教是一种组织,最终使人们一起达到佛的目的。中国人信的佛教都更像生意,还有一种是某一天我要成为你(佛)。
内心的恐惧到底是什么?恐惧的根源和死亡有关,但有很多方向,比如失去和人的关系,失去和戊的关系,失去生命等。
老人都在与死亡进行挣扎,有一句话是“父亲走了,天塌了,母亲走了,家散了”
恐惧会失去关系,但终究会真的失去。因为这是自然法则。痛苦是一种感受,比如失恋,丢失财物,恐惧和痛苦都是“紧”的状态。所有的依赖都逃不过自然法则,依赖少,恐惧就会少。
极度的痛苦和快乐都会流泪,所谓希望发生的,能接受的,带来的兴奋是快乐,而不希望发生的,不接受的就会带来恐惧。
所有的信念都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这就是二元世界。
人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在越接近死亡的时候,越容易恐惧。自我是有很多利益组成的,比如钱、孩子、老公、房子等,每当失去一个自我中的某一部分,人就会恐惧。
抑郁症自杀是因为没自信,没自信,人会变得迷茫空虚。
生活中很多问题是由人的注意力决定的,抑郁症是因为注意力一直在某个点上。
所有的失去都会心慌,人为什么会心慌?
人会产生依赖,比如说女人的信念依赖是孩子不能跑,跑了可能会摔跤,会摔坏孩子。
如果没有怀疑,而是全然相信,就不会孤独。我们会教育孩子不信任路,不信任水,不信任很多东西。不相信,只信自己脑子的东西,于是会产生孤独。而每一个不能相信都是一个方向,当有一个方向出现问题,都会激发你的情绪,而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你内在的恐惧。
快乐和恐惧是同一种生理状态,同一种生理状态,都是兴奋。
所有的恐惧都是抑郁状态,只不过短时间的恐惧,我们称之为感受,而长时间的恐惧是抑郁症。
期望,是人的注意力在这件事上,当期望变成了失望,身体能量会流失,需要更多的能量流入进来,而恐惧的来源是持续坚持(比如让你持续三天不睡觉),会导致能量流失,其实也是生命在流失,所以会恐惧,任何能量流逝,都会产生恐惧,尤其是在无法补充的时候。
自杀的人大多是因为坚决不降低标准。人一辈子,尤其是在婚姻中是不断的在降低标准,不断的降低期望,才能够生活下去。
人和人的冲突一定是距离越近,冲突越大,因为距离近,注意力多。
快乐和恐惧是对立统一关系,类似手心手背。宇宙永远是守恒的,所有的恐惧都是恐惧自我的失败。
每个人学习听课就会成长改变吗?不一定,这是取决于你当下的心态是空的还是满的?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心态的空或者满呢?当然丢失东西的时候,就会空。或者希望补充的时候会空。听课不在于听了什么,而在于听的过程中感觉像是遇到了知音。
人如果处在快乐中,会无法学习,而处在痛苦中特别适合成长改变。
所有人都分两类:感性和理性。感性的人,在做的过程中快乐,理性的人在想的过程中快乐。他活在想象中,尊严对他很重要,比如言出必行,只是理性的特征。
人在极度恐惧中会听任何人的话,会饥不择食,恐惧有多深,接受能力就有多强。恐惧是人的紧张度。人感到空虚,是因为每天都在恐惧。吸毒,只获得了短暂的无我状态。人在20多岁,容易有成就,因为这个年纪欲望最强,也最容易恐惧,也是最容易成长和改变,最有创造力的。
自我的本身就是自信,自我存在于人的信念中,自我存在感是通过外界刺激产生的,只有假的东西才需要外界来证明,所以自我随着死亡也会消失,因为它是假的。
距离够远,就会独立。细腻的人就是喜欢看细节,我相信我的想法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相信我。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人在前半生建立的信念,大多在后半生会一个一个破灭,就算没有破灭,也会随着死亡而彻底破灭。
恐惧来自于无我。
经历到底是什么?是信念?如果认为信念是对的,那就会一再的重复,如果认为这个信念是不对的,那就了断,而我们要修行,最终不是不去追求关系,只是不追求关系中的某种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