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热国产剧当属《人民的名义》,以他为题材出现的10+点击量的网文数不胜数。每个人物的背景故事、心理轨迹、从属关系都值得写一写。一部看成当代中国官场现形记的剧,自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写完的。
太多的人都在探讨阶层固化、中年夫妻关系、职场技巧等等这背后的故事,可我想聊的却是放在表面,每一集都在宣扬、每个角色都在思量自省的东西。
他的名字叫做信仰。
李达康信仰GDP,于是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拉动GDP做准备;陈岩石信仰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利用群里力量去攻克难关;祁同伟信仰出人投地,于是就竭尽全力、丧失底线地去争去夺;刘新建信仰“有恩必报”,任凭国有资产流失也要去取悦前任领导;赵瑞龙信仰金钱大于一切,无所不用其极地拉领导干部下水,狂敛横财……
在第42集,李达康和王大路、易学习三个老朋友一起 喝酒,达康书记酒后吐出豪言:我们是谁?我们是改革的创造者,是这个时代的创造者,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易学习拍案叫好,多年前的好友又重新携手再大干一场。
寥寥几句话,勾画出李达康的为官初衷:想作为,想干实事,想利用这个时代机会,在这篇土地上创造价值。就像他发展林城一样,把塌陷地区改造成开发区,让一个经济倒数的县城在自己的任期内发展为排名靠前的新型环保型工业园区。
这样的人心存这样的目标,每件事都附带着自己的使命,怎么可能有时间去为自己的私欲敛财,为官场升迁而绞尽脑汁呢?他干正经事儿的时间还不够呢。
而那些反面人物呢,比如开场的赵德汉和后面的祁同伟,走上了为了一己私欲破坏党纪国法的道路,有人说他们都出身底层,所以对金钱没有免疫力。那“官二代”出身的赵瑞龙从小不缺物质和地位,为什么也会不择手段追逐金钱呢?
一个人的出身确实会影响他的行为,但却不是绝对的。祁同伟和赵瑞龙两个人的成长环境一天一地,最后却殊途同归,成为了一条船上的人。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决定自己的信仰。
信仰是什么?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信奉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榜样就是一个人期望自己达成到什么样子,期望自己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儿的事。围绕这个“内心的期望”所做的一切活动构成了这个人成长的轨迹。
“看他所做的,必是他所想的。”
这个人每天都去健身房,说明他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每天都读1小时英语,说明他想在英语方面有所建树;这个人每天都要看1小时书,说明他想获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而这些微小的行为将导致最后不同的人生结果。
向上爬总是很累,像李达康那样心无旁骛追求GDP,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虽然辛苦,却是在向着自己的信仰迈进。无限接近理想中的自己,道路只会越来越宽广,心中只会越来越满足。
而向下滑呢,像祁同伟总有美女相伴,吸着雪茄、喝着茅台,过着富豪般逍遥的日子。快到谷底的时候,才开始恐慌,开始为掩盖自己的罪行而杀人灭口,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后面就不得不制造接连不断的罪行。
他的信仰,却使他沦陷在整天担惊受怕、不是地狱却胜似地狱的日子。
建立信仰,其实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和标准的过程。社会上诱惑很多,每一天都必须面对不同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摇摆不定,那么可以说他没有信仰;但有的人总是坚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永远有横在心中的尺子。那他就可以说是拥有自己的的信仰。或许这个信仰不涉及什么主义,不涉及宗教,只是单纯地表明一个生活目标,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别人强迫的,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觉自愿地去做,那必须就称为信仰了。
“无形的东西”最有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人的内心。
在读到以前的革命史时,我总在想为什么那些年轻人能够舍去一切,连命都不要了,去换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未来?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和现在的大学生们差不多,怎么就能这样笃信自己的付出能够换来所谓的新天地?我读到一个老的地下党员,他回忆说:在1949年,地下党员很多都是深居简出,重庆的恐怖氛围让人不敢上街。不敢想是不是还有明天,已经走上了这一条路,就只能继续走下去。
从广播里听见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自己都不敢相信。是真的么?会不会是敌人的障眼法?和自己的上级反复确认之后,才放下心来。他说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一定会胜利,而是信仰让他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人民的名义》这样惩恶扬善的正剧,结局肯定大家都知道。可我还会再追下去,我真的想知道不同信仰的人最后的结果会有多大的差距。这里上演的官场中人皆为人中龙凤,论地位、能力、资源都无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的信仰相差悬殊。
一念一世界,或上天堂,或下地狱。
起心动念就是结局的注脚,没有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