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们所持有的信念在某些情况下会发挥出同药物一样的作用,我们称其为“安慰剂效应”。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即使一些人实际上并未服药,他们也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因为“认为”自己服用了药物而表现出外在行为及大脑功能的显著改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8072/471cd5c63c3d4be2.jpg)
我口头向你许诺了一些事情,那么我的大脑处在什么状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人明白我做出了许诺。上述过程不仅需要你我的行为和大脑活动,而且需要一个由意义和规则构成的社会网络。仅仅通过大脑活动来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就像用关于轨迹的物理学原理解释网球这种竞技运动一样……除了用个人行为表现、大脑结构或运算架构等方式分析心理能力,我们还必须将令这些能力成为可能的社会网络纳入考虑。
因此,我们最起码应该意识到,脑袋、身体和我们的社会关系也许不仅是影响心智的情境要素,它们可能也是决定了心智是什么的要素。换句话说,无论心智是什么,它都有可能起源于我们的整个身体和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而非仅仅局限于我们颅腔里的大脑。
这种社会建构视角的观点将同一性,即从内在的自我感知到对外使用的语言,视为由根植于家庭和文化中的社交性互动建构的产物。语言、思维、感受和我们的同一性都来自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例如,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就认为思维源自将自己与他人对话的内化。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认为心智是社会建构的呈现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认为叙事形成于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中。在这些学者看来,我们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即来源于社会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