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读书想法
凡事追求“有用”,可能是生活无趣的根源丨《沉默的大多数》

凡事追求“有用”,可能是生活无趣的根源丨《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莲苇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18:07 被阅读72次

    1

    最近读王小波的书,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把他当作“有趣”和“智慧”的代表了。

    他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给大家举了几个例子:

    当年欧几里得讲几何学,有学生发问道,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几里得叫奴隶给他一块钱,还讽刺他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演示给别人看,,有位贵妇人说:这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刚生出来的小孩子有什么用?

    看这两个例子的时候,有深深的共鸣,觉得作者说的不就是我们嘛,我虽然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大发明家,但是生活中处处是这种“有用”,即功利思维主导自己的选择啊。选择看一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去跑步,因为加班还有加班费;看一场电影,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写一篇影评;因为与人相处无用,所以也拒绝出去聚餐……

    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导致我们做事不是享受过程,而是只看结果。

    2

    有人为这种“功利主义”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重实用的倾向”,而作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不可言传的意思——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好处。

    也许追求“有用”并没有错,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快乐都是从那些“无用”的事情中获得的。

    比如写文章于我完全是件无用的事情,况且还花费我大量时间和精力,因为写文章,影响我的家庭生活,有时候也影响我的工作。不写,我对自己失望;写得不好,我怀疑自己;写得好阅读量不高,我沮丧;因为写文章不能干别的事情,我懊恼……

    总之,因为写文章我有一系列不好的情绪,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相对于写得不好、没人看,不写才让我最伤心。

    这是精神层面的“无用”和劳心伤神,再说经济层面的。大家也都看到了(哦,不,或许你从来也没看过),每次推送文章从不开通赞赏,并不是故作矫情,而是因为不想让自己失望。

    很久很久之前,开过几次,除了认识人捧场的,其它的不足20块钱,所以有关写文章经济方面的事情不提也罢。

    但是就是这么“无用”的事情让我不忍放弃。除了自己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我从不要求别人帮忙转发,也不主动要求点赞,有时候对自己说“就这样自生自灭吧”,就把公众号当成自己的一个小花园,别人来了,表示欢迎,别人不来,也要让它姹紫嫣红。

    写完一篇文章,就似花费心思完成一个心愿,它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就这样一直不停,似生命不息。

    3

    如果看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要以是否“有用”为标准,那么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乐趣。王小波说,“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肯定的,我相信那些改变大家生活方式的发明家是因为兴趣才千百万次的做那些在我们看来无聊的实验的,但是对他们不然,他们喜欢一次一次的尝试,最终得出结果。

    如果从一开始以是否“有用”为主导思想,他们可能早就放弃了。

    中国有句话叫“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一直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家长和老师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等考上大学,你就可以放松了”,意思是现在的痛苦只是暂时的,你会有快乐的那一天的。

    可是作者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在有些人看来,学习是快乐无比的事情。

    维特根斯坦在临终时,回顾自己一生的智力活动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还有一个物理学家说:我就要死了,带上两道难题去问上帝。

    所以,当你把是否会让你快乐作为选择你所追求的事情时,你不会感到痛苦。

    4

    读王小波的书,有一种他总是站在远处,两只手互插在袖口里,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感觉。看任何事情,他都想从中发现乐趣,即使是写文章,也要用有趣的语言。在他看来,一切无趣的东西都是浪费。

    偶然看见书的封面后面冯唐写的一段话:“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二,说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

    觉得冯先生的点评非常到位。继续翻看《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会继续从中汲取营养,书写自己的读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凡事追求“有用”,可能是生活无趣的根源丨《沉默的大多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si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