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14岁,青春期单纯的小姑娘,当着语文科代表,自信于优秀的语文成绩,骄傲于即兴作文竞赛学校第一的小荣誉,于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从文的理想局限中,习惯了现学现卖,常常一种沉浸在文学中不能自拔的神情,真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陶醉感、虚荣感。
那年,我想拜琼瑶为师
于是, 常常徜徉于各种美文,也尝试着堆积华丽的辞藻,以为那就是所谓的文学,后来,真正爱上了文学,喜欢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尤其专注于琼瑶式的文学。在那时,喜欢琼瑶的人很多,也算是一种校园时尚吧,琼瑶,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80后学生文学爱好者的眼中算得上是争先仿效的前辈之一。那时,我也是逢书必读,像《水云间》、《一帘幽梦》、《梅花三弄》、《雪珂》、《婉君》、《庭院深深》等不胜枚举。尽管每每因为功课的缘故或是借书期限的原因有时也读的粗糙,但也曾把美句摘抄下来,坐在校园的树下细细品味,当时,我对琼瑶也有自己的看法,一种简单意义的崇拜:我觉得她作为几代人心目中爱情神话的代言人,文笔温婉,柔情似水,感人肺腑,语言功底扎实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深刻的研究和发扬,她干的最骄傲的事就是一辈子专注于写言情小说,这种专一的精神,执着的讴歌爱情的坚定态度令人折服,最主要的是她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总是一波三折,爱的很辛苦又很坚定,曲折动人的情节,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总是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因为琼瑶总能用某种庞大的力量跨越阶级,跨越年龄,跨越传统把男女主人公牢牢地圈定在爱情的神话中。我们也总是发出很多感慨,名字好美,故事好美,男主人公好浪漫,女主人公好幸福,爱情的结局好美,毕竟,青春期正是试着去解读神秘爱情的年纪。 后来,有一天我看到琼瑶的个人简介,知道她16岁就创作了《窗外》, 瞬间就产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就是背上行囊去找琼瑶,不管如何艰辛都要拜她为师,成为和她一样受人欢迎的大作家。于是,我收拾好行装,放置于床下,想着一旦有机会就走出家门,想着拜师的路要如何去走,想着我为了理想的离家出走算不算也是一种不负责任,想着告诉父母总归是没有结局的预谋,想着那些看好我发展文学之路的同学们会不会因为我的不辞而别会责怪我呢,不管了,只要能拜师从文,就是我的心愿,此生无憾了,总之,一切要悄无声息。谋划了多长时间后来我忘了,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脑溢血住院了,爸爸妈妈忙着照顾奶奶,爷爷忙着管我和妹妹,那段时间我又主动担起了给家里造饭的光荣任务,为的是让奶奶快点好起来,也为了给疼我爱我的奶奶尽份孝心,奶奶终于活过来了,还好没有发生遗憾的事情。我也忙着复习期末考试,下课的时候还是和往常一样跳着皮筋,唱着流行歌曲,只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短暂性叛逆被淡淡地平静地搁浅了。虽然从预谋到搁浅也时间短暂,但却是我永久的记忆。这件事,赤蔚墨客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因为年轻的幼稚,因为最初的梦想,因为那段与文学的不解情缘。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改变了对爱情的单一表现形式的理解。知道了爱情其实有多种形态:比如青涩的初恋,孤独无奈的暗恋,迟到的爱,忏悔的爱,补偿的爱,远远的爱,勇敢的爱,迟暮的爱,孤独的爱,扶持的爱,亲情式的爱等等。也在大学校园里看到过一个关于“爱一个人需要勇气”的类似于琼瑶笔下“鬼丈夫”式的爱,也因为这样的故事与琼瑶的故事情节如此雷同而和同学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年少时那个关于琼瑶的拜师梦,已成为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也没有在最好的年华里去兑现个人的梦想,是命运使然也是梦想的半途而废。因为有这样一次关于梦想的经历,我常常在同事指责孩子多么不懂事的时候搪塞地说,那是你没走进孩子的心里去,万一他是个有梦想的孩子呢。现在想想,一路走来,对梦想的追求越来越淡,有遗憾,但更多的是甜蜜。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会碰到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彼此适合的人。不管如何走到一起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浪漫一点,续写属于自己的爱情神话,让爱情要多美就有多美,只要你肯做,琼瑶式的爱情将伴随一生,如影随形,幸福到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