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从何时兴起的呢?最开始的元朝其实就是中原北方的游牧民族,然后随着他们的发展一步一步的统一了中原。他们会如此急切的统一中原,主要原因是因为地理上的贫瘠,那里十分寒冷,并且又没有物资。在冬天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些牛羊很有可能会被冻死,他们冻死之后,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去抢略。中原由于十分富饶,所以就成为了多数人的目标,但是又因为中原的富饶与强大,所以在北方民族很虚弱的时候是讲不过的。所以在饥寒交迫之时,许多的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只能选择互相斗争了。
在部落之间开始频繁的有战争,也是因为战争,让那片草原生灵涂炭。最后北方的游牧民族选择了团结一心去争夺富裕的中原。他们需要凝聚力,他们需要一个人能够统一他们的草原,他们需要一个人能够带领部落走向新的征程。
在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利用三年时间统一了北方,而当时的他给自己取名为成吉思汗,蒙古语大海之意,而最开始的时候,元朝被成吉思汗命名为蒙古。
为统治国家,成吉思汗将民众编为了95个千户,每个千户都需要兼备游牧与战斗这两个职业。他给大儿子们都分了4个千户,而给小儿子分了一个千户。
在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他打仗打到了天山附近,而天山附近的西夏便直接投降了,自此西夏便败了。随后蒙古便开始了他与金的对决。在1211年,带领10万军队的成吉思汗打败了带领45万军队的金,夺得了整个蒙古高原。在12 15年时,只顾防守的金彻底的战败了,在顽强死守的一段时间内,金的领地甚至被打压到了开封。
正是在这时,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嫡次子忽必烈出生了。在1219年的时候,蒙古又迎来了7年的大远征,开始攻打中亚。1227年生,在西夏投降的三天前,66岁的成吉思汗死了。而成吉思汗此刻也在忽必烈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此刻伟大的成吉思汗去世了,但是他所承担的一切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承担的,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很多人都束手无策。由于蒙古使用的制度与中原不同,他们是柚子继承制,所以重任便肩负到了忽必烈的父亲托雷身上。可惜的是,托雷昏庸无能,所以在又一次的动荡之后,成吉思汗的第3个儿子即位了,他叫做窝阔台。这是成吉思汗离继位最近的一次,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把握好。
后来窝阔台灭了金,而托雷在这一段时间由于酒精中毒而去世了。
在忽必烈长大了之后,十分精通马术射箭与蒙古文,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昏庸无能。但是在托雷死了之后,他便失去了庇护。母亲为了保护忽必烈于1236年去找皇帝要得了一块封地。在忽必烈自己的封地之内,牧场变得十分的拥挤,而其中的一些人民便请求将汉人的田地变为牧场供他们使用。相较于放牧来说,汉人的耕种自然会收益更大,但是蒙古人对于种植业一窍不通,所以他们只能请求汉人来帮他们种。由于这一块地盘已经归于蒙古,那么怎么才能请求汉人来帮蒙古人种田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蒙古人来统治汉人,将汉人当成他们的奴役。虽然这对于蒙古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易,但是汉人们总是会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的,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蒙古人不能奴役汉人的理由,就是汉人的数目十分之多,若奴隶汉人,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激烈的暴动。所以如果真的想稳定中原,那么忽必烈只能用汉人来治理,若给足汉人名分的话,总会有人愿意来帮助他们的。
起初的忽必烈天真的以为他们底下的那些下属可以管理,好汉人自己就回草原去了,但是那些下属显然并不明白忽必烈的用意,所以不断的压榨那些汉人,而汉人由于不愿意经受这样的折磨,便都逃走了。忽必烈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立马改变了措施让汉人来治理那块土地,随后他的封地就逐渐稳定了下来。由于这一个事件让忽必烈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这里汉人是需要用更谨慎的人才的。
忽必烈很快就决定开始召集幕僚,汉人儒士,吐蕃人还有穆斯林人。在这些人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就是刘秉忠,他是一个僧人,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儒士。
在蒙古内部窝阔台去世了,所以所有人又一次进入了皇位争抢之中,忽必烈的大哥在这一次动荡之后即位了,而由此他给予了忽必烈一个很好的机遇,忽必烈也成为了主帅,出征南方大理。一年后南方的大理就投降了,那边的吐蕃也归附了。也是因为忽必烈的工业使他有了更大的声誉,他的领地也扩大到了河北,河南一带。
本来忽必烈的大哥想要让忽必烈去攻打南宋,但是他并没有按原计划进行,反而回去治理起了他的领地,而且他的领地上还遍布都是汉人,所以当时的蒙哥涵便发怒了。忽必烈意识到了她处境的危险性,所以又是请罪,又是求情,最后才让局势转危为安。
后来克寒又再一次启用了忽必烈,他让忽必烈去攻打鄂州,克寒自己去攻打四川,但是又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可还在进攻四川的路途中去世了!这个消息带来了十分大的震荡,整个朝廷再一次陷入了皇位争夺战之中。在这次环卫争夺中,忽必烈最大的对手就是四弟阿里布哥,因为阿里布哥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个皇子,他与蒙古人关系十分亲近,不像忽必烈一样比较倾汉,不太受当时的蒙古人待见。
此时的忽必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他是否要参加这场争夺呢?从蒙古人的治理思路出发,能够变为草场的地方就应该都变为草场,而且他们想要奴隶汉人,但是忽必烈的思想与他们特别不同,他认为如果你想要统治中原,就必须要启用汉人。就是这一点会使他与内部的贵族有很多矛盾。
但是现在忽必烈去争夺这个王位不仅仅是为了权利的欲望,还有的是活下去的努力,因为他们俩现在处于竞争关系,在一方能够夺得王位之后,另一方显然不会放过另一方,因为他们曾经是竞争关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便已经破裂了。忽必烈现在想要继续争夺。但是他应该选择什么策略才能够获胜呢?
从实力方面,忽必烈是不占优势的。他现在有两种选择:继续南征或者即刻北返。如果他继续南征的话,阿里布哥可能就直接踏上王位了。如果选择北方的话,虽然可以抓住时机去争夺,但是由于忽必烈太弱,所以这一个策略也是过于冒险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忽必烈的军队军心浮动,蒙哥汗刚死。忽必烈另辟蹊径,他决定先收编了蒙哥汗的军队,再与阿里不哥抗衡。所以忽必烈选择了继续攻打南宋,取得战果,表示自己可以继承蒙哥汗的遗志,也借此打消了忽必烈倾汉的谣言。他以一种保护者的姿态,站在军队面前,虽然他必须承担阿里布哥被先拥护上位的风险。
最终忽必烈的这个计策成功了。南宋愿意与忽必烈和谈,双方以长江为界定下了战局。战胜南宋之后的忽必烈立刻北返,自立为可汗。后来忽必烈又与阿里不哥斗争了4年,最后忽必烈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战胜了阿里布哥,时年49岁。
在忽必烈成为唯一的可汗之后,并没有闲下来。因为他明白之前支持阿里布哥的人仍然会对忽必烈有所不满,但是忽必烈捕捉到了为什么他们支持阿里布哥的原因,本质上其实就是因为阿里布哥遵守传统,崇尚蒙古,而且他作为正统确实应该即位。第2个问题是刚刚平地的汉人地区并不稳定,外部的南宋也没有完全平定,他们都不是蒙古人,所以不能特别放心的让他们自由发展。在内忧外患的袭击下,忽必烈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忽必烈明白自己在蒙古人与汉人之间必须有一个取舍。如果他决定支持汉人的话,很有可能会直接被他的蒙古同胞推翻,但是汉人们会拥护你。最终忽必烈没有选择拥护汉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蒙古人,而非汉人。所以忽必烈与汉人之间并不存在一个血缘关系,很有可能,即便他没有得罪汉人,那些人也不愿意效忠于他,且蒙古人在蒙古国显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你作为一个可汗去保护异族人是有问题的。重要的是现在忽必烈成为了蒙古这个国家的统治者,那么他就有义务保护自己的子民,而非汉人这个失败者。
话虽如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人有一套完备的治理体系,蒙古人,只有几百万人,而汉人的数目已经将近1亿,他不可能选择用压迫汉人的手段得以掌控整个中原。这也需要忽必烈自己巧妙的平衡。
一个游牧民族的体质不能用在汉人的领地上,所以运用汉人的习俗与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忽必烈设立了行汉法行文正的规矩,沿用了中央与地方分开的制度,与郡县制的架构。在同一年,忽必烈还改国号为大元,这是一个十分气派的名字,意喻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即便是忽必烈找到了汉人与蒙古人的平衡有,仍是有一部分蒙古人选择不跟着忽必烈干了。他的大哥二哥三弟分别建立起了国家,脱离了忽必烈的统治,四弟本来也想脱离一呼必烈的统治,但是最后失败了,最终,元朝只剩下了东边的领地。
一个国家想要长久地统治下去,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来控制这个国家,但是忽必烈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因为科举制是有风险的,如果他沿用了过多的汉人的话,蒙古人可能就会对他有意见,而且科学上烤的东西,都是汉人会的,而非蒙古人会的,那么整个朝廷之上就没有任何可以制约汉人的人了。且汉人是否忠心与蒙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最终忽必烈在他的横梁之下还是选择了蒙古人继续主导的现状。但是蒙古人没有办法,发展出特别好的治理方案,而且他们的治理能力比较弱,所以,忽必烈,让他们用一种更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各个区域。他给每个人一块地盘,除了核心地域,有后必列自己管辖之外,其他的地区被分为了10个中书省。10个中书省对于许多汉人朝代来说,简直是少之又少,由此也可以看出忽必烈分区之粗鲁。而治理方案,忽必烈也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一种用武力来压制,除了在边疆设立了一些机构之外,内地里什么也没有。
在那个时候,读书人其实出路是不多的,他们虽然向往曾经中原的治理方式,向往当时大宋的与是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但是他们仍然知足了,原因是因为蒙古人并没有让汉人必须要学习与蒙古人同样的礼节,没有将他们这些汉人蒙古化。在这样官场失利的情况下,很多儒生便开始各地讲学传承文化,又因为淡泊名利,所以元朝时有许多绘画大家,最著名的还要数元朝的曲子了。
在忽必烈处理好各个地区的制度问题之后,他又对当时的都城不满意了。当时的都城更偏向于,蒙古人最开始的领地,那个都城离汉人地区实在是太远,很容易让中原失去他们的控制。而且忽必烈采取的治理方法又十分粗暴,更需要强有力的主导者。但是如果忽必烈南迁的太远的话,很有可能会让蒙古人产生不满的情绪,因为一旦他们进入汉人的地盘,那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像汉人一样生活。所以忽必烈仍然是采取了一个比较综合的策略,在北京营建新都。他决定在冬天的时候住在北京,因为比较暖和,夏天的时候回到蒙古。当然这其实也只是一个监督的借口。
要讲到蒙古的各路皇帝,就必须要与先前的孝文帝做一下对比,曾经的孝文帝是一个十分接近的人,但是忽必烈采取的策略更加的圆润,更加的坚固传统,他不仅仅依靠南方的北京,重要的是他没有废掉蒙古的都城开平。他想要的仅仅是控制住汉人,而不是全体的汉化。在这一次营建新都之后,故宫的原型就出来了,而在元朝之后的所有朝代的首都就一直定在了北京。
虽然忽必烈选择了南迁都城,但是粮食供应仍然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由于曾经修的运河,从来没有通往北京的,通常都是通往长安,洛阳,开封,粮食由南至北的少之又少,所以忽必烈选择了重修运河直至北京,而这条运河也是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的。
在忽必烈将内部问题修复了之后,他又一次开始着手进攻南宋。在1268年,忽必烈以襄阳为突破口大举进攻,但是由于宋朝在襄阳已经建立了可靠的防守着,所以他们并没有十分顺利的将襄阳击破。后来元朝采取了另外的一个策略,将两座城池团团围住,让他们成为了孤城。贾似道是当时南宋的一个奸臣,他排挤了一个将领,而那个将领,最终投降了南宋。后来元朝搬来了回回炮,去攻打襄阳城,最终襄阳城破。樊城的所有士兵全部战死,援军,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将凡尘的百姓全部歼灭。在歼灭所有百姓之后,他们将百姓的尸体全部挂在了城墙之上,为的是让襄阳城内的人看到,而的确他们也看到了,这导致他们的士气十分低落。后来的元朝士兵,劝降樊城的人民对他们恩威并施。又招降了鄂州,当时朝翔的军队的将领之下的众士兵,军纪严明,不抢不夺,因为他们的高素质与强悍的实力,长江中游,最终完完全全的都被元朝所控制住了。
当时宋朝的情况十分惨烈,在奸臣贾似道战败之后。1276年便送上了全国预警,投降了元朝。当时的名臣文天祥聚众抵抗,但是,却没有任何用处,最终所有的元朝的臣子们流亡至了广州的崖山,被团团包围,最终不得已之下,抱着9岁的幼弟自尽了,当时殉国的人民高达10万人。就这样南宋彻底灭亡了。
此时的忽必烈64岁,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但是蒙古人民的欲望是没有被满足的,他们灭掉了南宋之后,想要继续征服所有的地方,所以他们将目光放向了日本。
事实上元朝总共攻打了两次日本,但是都遇上了天灾,也就是海上的风暴,这两次挫折之后,元朝的士兵几乎全军覆没了,当时的日本人对这两场灾难十分感激。而元朝似乎也意识到了航海打击似乎是行不通的。
最开始时候的蒙古人很贫困,而在他们富有了之后,他们并不会因为统一了中原而满足他们的欲望是取之不进的,所以他们也开始不断的掠夺财富。除了攻打各个国家,他们还转移了策略,开始发展起了商业。
蒙古人借助西域的人,回族和穆斯林展开了大规模的贸易,而且还与内部的地区有着密切的交易往来。外部的那些国家其实都是蒙古人建立的,所以整个亚洲当时,基本上都是一家的,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不过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麻烦就是,亚洲的各国之间有高山阻隔,交往起来十分麻烦,所以蒙古人望远看看到了欧洲。他们选择用船与欧洲往来,是因为船能够装载的货物更多,不需要与印度等国家再有过多的往来,也不会再增加成本,于是他们便开展了海上的丝绸之路。元朝设立了许多的驿站,通向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为了与他们交往,海陆往来贸易连接,元朝的贸易联通比西方的大航海还要更早。此时的中国的经济文化与外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也是因为这般,中国的许多技术如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传出了国界,而西方的天文经法计算也传入了中国。有一次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对中国的一切事无大夸其词,而他所写下的文字传入了欧洲,引发了欧洲的大航海。
从内外互通这个角度来讲,忽必烈确实有着很高的成就,但是在忽必烈晚年的时候,他的局面并不是很好。他的妻子有,他最看重的大儿子相继死去,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在晚年的时候忽必烈开始酗酒,暴饮暴食变得越来越胖。最终忽必烈因为疾病死于1297年,享年80岁。
忽必烈将一个野蛮的,固化的国家,智利为了一个开放的国家,这也是中国第1次全球化。在元朝的统治期间,汉人创立了元曲,写下了许多的著名诗词。但是他真的仅仅只有好的层面吗?在元朝内部那些汉人其实过的并不好,因为忽必烈没有给他们开放治国的机会。虽然他们能维持农耕的现状,但是忽必烈粗暴的治理手段使得汉人十分的憋屈。由于忽必烈对汉人的智力不足,强调了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区隔,有没有使蒙古人汉化,在治理方面过于粗暴,所以最终元朝由于朝廷的腐败被赶回了草原。也印证了一个人的猜想,通常汉人的政权都能活过300年,而湖人能够建立的政权从没有过过百年。
接下来的一个国家,便是明朝。他能够跳跃出这个死循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