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2017年读书报告时检讨自己把单篇的读书笔记拖成了流水账式读书报告,2018年并没有好一点!时间真的太有限了,所以要把它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本年度整体读书量下滑,检讨自己,希望看到的朋友给我推荐书单呦!感谢!
学术气息最浓厚——《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这是本让我越读越感动的书,作者前言和后记让我明白为何这本书会成为经典。因为黄先生既有家国情怀又有踏实治学的品质,这样的成果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地位。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让我们耳目一新,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轻松有趣地来读啊,而黄仁宇先生这本《万历十五年》恰到好处地既有严肃性又兼顾了趣味性,所以才在最初出版的时候因为定性困难而颇经周折。
这本书非常精妙的是采用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年份展开来,从君王臣工政治关系角力、军事名将戚继光、名臣海瑞、思想家李贽四个方面来剖析明朝的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呈现出历史的真相和对于现在的启发。
这本书适合配合《明朝那些事》一起读,后者会补充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而《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有高度就在于它的大历史观和科学客观分析精神。
明朝政治
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过于勤勉自信,制定的政策后代不敢轻易更改,进而在政策明明无法适应现实时,默认采取便捷变通之法,反而造成了浪费和混乱。但正是作者窥见的阴阳相配合的中国式关系与智慧,让这个王朝蹒跚前行而不致内部先乱起来。
万历皇帝因为立储和朝臣赌气长达三十年,前十年坚决不愿立长子,这也意味着他的长子无法读书;后二十年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行动,不上朝,官员请辞也不批准,官位空缺也不找替补。但他也是有选择性地不作为,对于重要的奏折也照常批复,而神奇的是明朝庞大的官僚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可以以惯性继续运行。所以一味批评封建制度王权专制是片面的,因为文官集团会牵制王权,从而使帝王不至于真的为所欲为。
关于张居正的历史评价,其实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得很透彻了,从合法性来讲,张居正只能是权臣,我们不否认他做了贡献,但是如果程序正义无法保障,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实行者目的正义的初衷,而相比制度来讲,人性是多么不靠谱的存在啊!所以他最终毁誉参半。
中国自古讲究情理法的排序,所以才出现作者讲的明代以道德治天下,人事经营方面的努力无法弥补技术上的缺失,因为法是排在最末位的。申时行得以善终源自于他对中庸之道的把握,明白文官集团错综复杂关系中如何才能在不引起大规模反抗情况下把皇帝期待的事情解决掉。但是根源上的问题,是他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作者从大历史观角度解读申时行,以具体的成果来判断其功绩,这种客观冷静中立的态度是史学研究甚至是人文社科学者都应该学习并保持的。
明代军事
明代军事制度的设置实在是让人费解,宋朝重文轻武积贫积弱,难道不足以为戒?军备漕运和武官权力控制较之宋朝没什么改进。主要原因可能是朱元璋本身太能干,他在位之年把蒙古部落打得远远的,外部兵患已经远远不在他的考量范围之内。
总体来讲,有明一代是重文轻武的,较宋朝稍好一点点。对武官的不够重视的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这是客观趋势,动荡时代武将夺取政权,太平年代更多考虑政权稳定性,武将可用武之地大大缩减。
二、源于朱元璋晚期疑心病过重,坚持要给自己的孙子肃清隐患,有实力的武将或老去或被清算,而这也是造成朱允炆被朱棣夺权的重要原因。
三、文官与武官职责的天然矛盾性导致文官集团需要控制防备武官集团,孙子兵法都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文官面对冲突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兵不血刃解决,而武官看到的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双方彼此不相让。
明代思想
李贽的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各自完善以吸引各自的信徒,所以他才会有被拉扯之感,一方面想要出世,另一方面又由于现实的诸多原因在老年剃度出家。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娶妻生子、奉养父母,等到孩子长大、父母善终、自己退休之后要出家,俗世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终于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从大的境界来看,他的想法没什么不对,生而为人太多身不由己,何况父母与子女本来就是一直在远离与告别,看透了也就释然,该放手时要学会放手;可是从小的境界来讲,我其实非常不喜欢这种选择,这个想法的前提无非就是“我牺牲自己真实意愿,承担责任”拜托,真正爱你的父母不会希望你委屈自己来实现所谓“孝道”,而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利益盲目逼迫你走一条大多数人都走的路,说明他们不爱你,为了不爱你的人牺牲,你傻不傻?!而那个选择与你共度一生的人何其可怜,归根结底她不过是一个完成你任务的工具,老来要被你关在俗世的大门之外,多可怜!既然参透红尘,知道人生苦多,那为什么还要把无辜的孩子带到这世界上来?
事实证明整个儒家一统天下的时代,对于人才的选拔任用只是以对经典的记忆和解读的能力为判断标准,就相当于一个文科生申论答得不错就可以让他去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不懂技术的人去领导技术小组,这本身就是相当大的问题。李贽终究也只能是一个思想家,他的著作从专业性和实用性来讲并非可以划入优秀行列。
明代的思想交锋神奇地出现在相似性,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对立,多像汉传佛教南北宗关于修行和顿悟的争执,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
最值得推荐的新生代武侠——《有匪》priest
继金庸古龙温瑞安以后,很少读到这么集情怀与文采于一体的武侠小说。是的,我不觉得这是一个言情小说,这两人都是在时代和朝局的裹挟之下奋力前行,肩膀上挑的担子何其重,小我从来都是放在最后。老一辈到新一辈的三代人也诠释了何谓家国情怀、侠之精神。周翡和谢允之间的感情线若隐若现,从不曾浓墨重彩花大笔触来描绘,反而更觉意味深长。金庸先生说他写小说是想刻画人性,本文作者的反派有血有肉,有的性格也颇为可爱,这才是在虚构里透出真实,才能更加长久。
周翡的性格非常妙,是女孩子会喜欢的那种男友力max的社会一姐型,最恨女德这一套狗屁学说,因为这个揍了教书先生。整篇小说其实也是周翡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资质不错的小女孩,一步步练就真正上等的刀法,而一直推着她前进的是她渐渐明白的道义责任、直面恐惧、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周以棠颇为自嘲地笑道“做爹娘的,总希望自家孩子聪明,别人家的都傻,自家的厉害,别人家的都好欺负——这是你父亲的心。孙老先生······他与你没有什么干系,寻常男人看女人,自是想让天下女子都德荣兼备,甘心侍奉夫婿公婆,卑弱温柔,不求回报,这是男人的私心。”
周翡立刻道:“呸!我揍得轻了。”
本文的男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纵然胸中有多少苍凉无奈、肩上有多少沉重的担子,依旧可以开朗乐观、温暖细腻,越是这样一笑而过反而让知道内情的人更加敬佩和心疼,周翡对于谢允,大概多少也是如此吧。
“来卜一卦”谢允寻思道,“正面是万事大吉,背面是有惊无险”
老天爷可能没见过这么臭不要脸的问卦,决心要治治他······谁知片刻光景,刚好来了一阵风,轻飘飘地将那枚铜钱吹开了,他竟没接住。铜钱当着他的面掉在了地上,既没有正也没有反,它卡在两块石头中间,是个风骚的侧躺姿势。
本文的文笔非常可爱,我最喜欢这种幽默的笔法。其实文章的深度与语言的轻松度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有情怀的故事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人真的很暖很厉害啊
这倒不是她深明大义,而是对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来说,这样一来,周翡就可以有“我知道我比你强,只是让着你”的优越感,每每从这个看大傻子的角度看待她的表兄,获得的那点龌龊的小满足感,就足够抵偿她受的那些委屈了。
2018读书报告鱼老环视四周,又看了看头也不敢抬的周翡和李晟,捻着胡子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二位小英雄实在了得,老夫我活了这许多年,还是头回见识这么会找死的瓜娃子,失敬失敬。”
2018读书报告
2018读书报告
最暖心治愈的小说——《外婆的道歉信》弗雷德里克 巴克曼
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这是一位以告别的方式来让我们认识的外婆,厉害的作者给过我们很多纵情欢笑的时刻,也一直在用外婆讲给爱莎的神话故事里埋下了太多的真实故事,当我们跟随爱莎通过送信揭开这一切,我们会跟爱莎一起成长,更好认识这世界和自己。
拥有一位外婆就像拥有一整支军队。外孙或外孙女因此获得一项特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人站在你这边,即使是你的错。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
她不应该在乎那些笨蛋的想法,因为最优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看看那些超级英雄。毕竟,如果超能力人人都有,就没什么好稀奇的了。
不想剧透这么精彩的故事,所以只写一写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无论什么年纪,都渴望母爱,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客观上缺失母爱,造成的创伤会延续很久很久,久到自己都无法察觉。
二、越是成熟的人越是明白,判断一个人太难了,人是复杂的生物。人很脆弱,忽如其来的灾难就能打倒;人又很坚强,只要活着就能发现新的希望。
三、古人云“朝闻道,夕死足矣”错了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一直错下去。
四、我们一生的大多数时间要做无趣的大人,那么请保护好你内心的小朋友,因为TA会让你看清楚很多本来简单的事实,让你真切地体会到活着是什么。
五、请只为你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全责。
六、请及时求助,小朋友都明白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开口求助,为什么大人们就忘记了?长大并不代表变得无坚不摧不需要别人的帮助,长大恰恰就是更深刻认识自己的脆弱并与它共存的过程。
最轻松的经济学读物——《大败局》《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吴晓波
这本书是看了作者的一篇演讲稿之后想要读的,恰逢五一假期,外出游玩回来一口气读完的上下两本,完全不是我想象中那种枯燥的经济学读物。
作者是从改革开放之后一些企业、企业家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两个方面来分析,这样的作品很难得,因为在今天这个快节奏功利性极强的社会,机场书店充斥着大多数成功学的书籍名人传记,却忘记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只有清楚知道什么会导致失败,我们才会让自己小心翼翼不去踩雷,从别人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大大超越了试图复制他人的成功。
作者通过这些案例也透露了他对于真正成功企业家的认识,虽然都是追逐利益的群体,但是真正走得长远的必然是那些具有公众情怀、懂得共享的企业家。
心理学优秀作品——《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
这本书是林妹妹推荐给我的,空中飞人的她常常在路上,靠读书来打发旅途时光。
原生家庭对成年人的影响最近几年被越来越多地强调,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主要讲童年时期与父母关系模式延续到成年后个人亲密关系的处理。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是不仅仅带你回溯自己的来处,带你找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障碍,还给出了如何避免不良心态和模式的办法。
这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何其少,好事多磨美中不足太多太多,谁不是拖着病体在努力前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看清楚让我们痛苦的根源,然后努力通过自己的心理暗示和矫正行为模式来避免重复性自我伤害和伤害爱人。
对于成长时期中的缺失和创伤,很多人都想当然地遗忘了,但其实并没有消失。就我个人来讲,从上初中开始就没有在父母身边,培养成特别独立的性格,以致于长大后反而不习惯别人的照顾和过分亲近,潜意识里渴望亲密,却对于回避型的模式更感觉安全。我清楚记得初中二年级开学,电话里我问妈妈能不能回来,她的回答是“我怕你会依赖我”那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么多年我对于这通电话记得这么清楚,说明潜意识里自己多么介意!恕我现在也不能原谅妈妈的强盗逻辑,这世界上一个孩子能够依赖的不过是父母,为什么要在需要陪伴的年纪就让我以为自己的依赖是不对的甚至可耻?毕业后总觉得自己无比自由,天南海北任我遨游,可是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个十几岁的不快乐的小女孩从未离开,她只是被我刻意忽视掉了,如果继续无视她的需求,那么无论物质上如何补偿,我还是那个心里空了一块的人。所以,我要在自己可以选择的时候选择陪伴,是弥补久远的空缺,也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年度红学解读精品——《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从我开始读红楼的时候,红学研究最火的是常常在百家讲坛露面的刘心武老师,他更多的是联系历史背景来解析曹家旧事,而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则是从小说本身人物关系来解析,更为关注书中人物命运性格的分析。
这本书更加适合初读红楼梦的人,可以带着迷迷糊糊闯进大观园的游客略略讲解一遍,而我来读也能发掘出自己不曾留意的细节和解读,很有意思。
作者的经典解析莫过于与宝玉有关系的三个人,宝钗拥有的是世俗意义上的宝玉,他留给她一个孩子,她替他扛起一个大家庭;黛玉拥有宝玉的精神世界和圣洁的爱,泪尽而逝,也是推动宝玉悟道的主要力量;袭人拥有的是宝玉的肉体和心理依赖,是类似于姐姐和母亲的复杂形象,宝玉留给她的是一个丈夫,让她成为为数不多的有好归宿的红楼女子。
白先勇先生解析的后四十回是对我来讲比较有启发的,自己读总觉得后四十回有点讨厌,人物性格都不太能对得上,但看了先生的解析,有的部分还是很精妙的,大概是年少时看不得物是人非大厦忽倾,见不得美好的人事被碾入泥淖,年岁渐长才更加深刻理解了苍凉人生中那些绚烂的意义,也能够更好正视那些必须告别的人事物。
最经典短篇——《局外人》加缪
拜读加缪作品的第一篇,也是经典之作。起因是源于加缪散文集里的一句话“把原则放在大事情上,小事情只须慈悲为怀”彼时已然忘记是为了什么事疲于奔命,于是瞬间被戳中,短暂的从漩涡里跳脱出来俯视自己。
似乎狂怒清除了我的罪恶,掏空了我的希望,面对这充满信息和繁星的黑夜,我第一次向世界柔和的冷漠敞开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是如此像我,说到底如此博爱,感到我曾经很幸福,现在依然幸福。为了让一切做得更完善,让我不那么孤单,我只希望处决我那天有很多看客,希望他们以愤怒的喊声来迎接我。
这本小说简短有力且擅于留白,用细节和周边环境的描摹来刻画这可笑的合理性与道德判断对真相的漠视。放在现在被媒体和舆论浪潮裹挟着的社会,何其相似?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真相,而是在热点事件中释放自己的戾气,满足自己居高临下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别人的优越感。一个人一旦有点负面新闻,就会有一群热心人士帮忙佐证以证实此人人品确实不行;一个人脱颖而出,也会有一群人捧场,搜集资料证明此乃实至名归。
上半年轰轰烈烈的metoo运动,国内勇敢的女孩子站出来揭发骚扰,恶心的文艺界大佬选择抹黑受害人,以示清白,太可笑了吧!不管受害人是谁,人品如何,都不能改变犯罪者施暴者行为的违法性,反之亦然。
这个小说也向我们揭示了警惕集体无意识,警惕自己也成为愚昧群众中的一员,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某天不会站在原告席或者被告席。
年度最佳读书笔记散文集——《私语书》黎戈
选择读黎戈的这本书,源于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引用的下面一段话,惊为天人,决定拜读作品,却在快要读完才发现这段话,而整本书其实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其立意与境界远远不止是感情这么简单,跟着作者的读书笔记,有一种逛图书馆的悠然。
我在等那个人,就像你丢掉的另外一半一样。你见到他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已经被预设好,感情、印象,都已经储备到位,只等你轻触那个天亮的开关。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得,你开一个话题他就明白,你一交代关键词他就能感应到方位。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奇迹。认识他之前,你都生活在南极或者格陵兰群岛,全世界的人都跟你有时差。你说的话,他们过了宿,搁凉了,摆馊了,也就忘了。而这个人呢,他不一样,他和你在同一经纬。神说有了光,就有了光,你们是对方的神。奇迹会发生在相信奇迹的人身上。
作者的涉猎广泛,博古通今贯通中西,读书笔记有的是就作品内容进行讨论,有的单单根据一个主题写成散文。我在读的时候常常想,作者在写的过程中是不是预想过自己有观众呢?写给自己的大抵可以称为日记,而下笔的那一刻内心有明确的受众又是不一样的光景,作为读者来讲,其实理智上更喜欢后者,因为很好读;情感上却更喜欢前者,因为可以看到作者的天然状态,真的东西总是难得且宝贵。
该一针见血的时候毫不含糊,太喜欢这样的作者了,她评价我很喜欢的张爱玲是“精明脸孔笨肚肠”简直不能再贴切!因为高自尊的女子总是花费太多的资源来为自己的骄傲买单,这是不争的事实。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黎戈这样优秀的读书人!
2018读书报告 2018读书报告社会心理学经典——《乌合之众》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那句话“民主真的是个好东西吗?”或者换句话“形式上的民主与更好的结果哪个更重要?”
书名乌合之众还可以解读为愚蠢的大多数。一旦形成群体,大多数人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愿,容易变得更冲动,非常容易被情绪感染并带走。
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者发现了群体的易冲动和尾大不掉,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需要容易被感染和影响的群体来完成个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所以这是否可以直接推出一个结论:群体的走向和所做事情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个人能力。这是很可怕的,当所有人将希望寄托在单个强人身上,只能保证一时的安稳,因为强人也只是人,也会犯错也会有弱点,终究不如靠谱的制度来的更持久。民主制度无疑是这种忧虑和对更美好生活探索的产物,虽然也有种种弊端,可眼下也确实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来替代。
这本书给个人的启发在于时刻警醒,避免陷入群体无意识,虽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那么强烈,可是宁可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要做傻乐的愚昧者。
年度最黑暗——《一九八四》乔治 奥威尔
这本书的黑暗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黑暗对人性和自我意识的吞噬,不同于太宰治《人间失格》里那种自我在和社会磨合中产生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消极哀愁。
当所有人都放弃思考和独立判断,盲目接受统一安排时,产生了怀疑与反抗意识的你会怎么做?继续做舒适环境里泯灭人性的聋子与瞎子,还是寻找同盟一起反抗虚伪专制的社会?温斯顿勇敢伸出手触碰禁区,得到了一个爱人和自以为的组织,最后却被彻底打垮,成为“思想纯洁者”
整个阅读过程一直非常揪心,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有时候看到了苏联时期的影子,有时候又看到纳粹德国的影子,意识形态控制国内,却冠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依靠战争来转移国内视线,同时保持国内民心的高度一致……虽说是虚构,但过去有过,未来未必不会重演。
也许是专业影响所致,不但会关心政治权利等,也会不自觉带入国际关系视角,很多时候会有一个细小的声音响起“你想这么多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可是那正是思考的魅力,也是独立判断力不断形成的过程,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就要如此啊!
特别喜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哲学系周保松老师写给学生的一封信,那里面有爱与自由,生命的责任与温暖,因为太喜欢了,索性原文贴过来,喜欢的话可以去微博关注周老师(新浪微博保松周)。
走进生命的学问
周保松
各位同学:
我们这门政治哲学课,讲到这里 ,已近尾声。
这三个月,我们一起研读了当代主要的政治理论,包括效益主义、自由平等主义、放任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群主义。这是一段不易走的知性之旅。在课堂,在小组导修,在原典夜读,在网上论坛,都留下大家努力思考热烈讨论的痕迹。我希望,这些痕迹,能为你们的大学生活添上浓浓一笔,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每年去到此刻,我总是如释重负,却也依依不舍。在这最后一课,我想多说几句。
一门学问,如果能让你茶饭不思,教你辗转反侧,并改变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已走进你的生命。它不是你要应付的功课,不是无可无不可的一堆术语,而是成了你生命的真正关怀。
政治哲学,能够走进各位的生命吗?我们课上讨论过的自由、平等、人权和正义,能够激起你们的知性热情,并继续引领大家的思考吗?抑或你们会怀疑,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此认真探究道德和政治,其实没有任何用处?
1让我们回到第一课。
世间之所以有政治,是因为我们希望好好活在一起。在一个资源不足而各人有不同利益的社会,要好好活在一起,就必须建立起公平的合作制度。这套制度,将界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并公正地解决人与人的冲突。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这个政治秩序,不是建基于暴力和欺诈,而是建基于我们能够合理接受的理由。
这是政治哲学思考的起点。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起点,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制度是命定不变的,没有压迫是非如此不可的。所有制度皆人为之物,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限制我们的自由和决定我们的命运。因此,作为具有理性能力和正义感的个体,我们有最基本的权利,要求这些制度必须是公正的。
自启蒙运动以降,现代政治最深的信念,是权力源于自由平等的个体,因此权力的正当行使,必须得到人民的合理认可。政治哲学不是关心权力如何操作,而是关心权力如何才能具有正当性,因而值得我们服从。换言之,我们不是将社会视为自然状态式的斗兽场,人们无时无刻活在贪婪恐惧当中,彼此奴役互相压迫,而是有道理可说有公平可言的政治社群。
或者更准确点说,不是社会不会如此,而是不应如此。现实政治难免有暴力丑陋的一面,但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实然就是应然,也不愿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而总是希望通过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克服和超越这种状态。
因此,政治哲学的任务,是认真探究基于甚么道德原则,实践甚么价值,正义社会才有可能。我们千万不要轻省地说,所有制度都是人吃人的东西,本质上没有任何分别。要知道,从奴役到自由,从专制到民主,从歧视到尊重,人类走了很长的路,无数人为此牺牲,而这中间是有真实的道德进步可言。
道德进步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制度如何对待人。这里 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会受苦会恐惧会屈辱,拥有自己的人生计划并渴望得到他人承认的个体。这些个体,脆弱但独立,微小却完整。
判断一个制度的好坏,最重要的基点,是看它能否给予这些个体平等的尊重和关怀,能否令这些个体感受到活得像个人。
所有对制度的思考,都离不开人,离不开对个体生存处境和命运福祉的关怀。不是说民族、国家、宗教、阶级、政党这些“大我”不重要,而是这些“大我”的存在如果不是要解放人实现人,而是压迫人异化人,我们就有理由改革甚至放弃这些制度。
这不是甚么艰涩难懂的东西。
只要我们用心,我们就会看见那些老弱无依的人,那些受到残暴对待却有冤无处诉的人,那些因为思想而失去自由的人,那些因为贫穷而失去机会和尊严的人。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起眼地默默地活着。只要我们看见,就能体会他们承受着多大的不幸苦楚。
这些不幸苦楚,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不公造成的。如果我们渴求正义,就必须改革制度。
2不少同学听到这里,或会马上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一离开课室,这些全是乌托邦,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真实世界充斥尔虞我诈,现实政治尽是争权夺利。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追求公正,犹如螳臂挡车,毫无作用。第二,当你身边所有人都蔑视道德,并善于利用既有游戏规则为自己谋得巨大好处时,你不仅不参与还要提出挑战,这是傻瓜所为。我们为甚么不做旁观者,为甚么不坐顺风车,为甚么不融入体制,却要选择另一条艰难得多的路?!
这两个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命安顿,更关乎我们为之向往的政治理想能否有实现的可能。
道理不难理解。我们的社会,离正义还很远。我们每天睁开眼睛,见到的往往就是强权当道、贪污横行、权利不彰和弱者受压。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必须蒙上眼睛捂起耳朵,内心才能得片刻安宁。我们很清楚,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也不可能寄望既得利益者会主动放弃特权。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靠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很多很多人站出来,一起去推动社会转变。但从个人利益的观点看,“我”真有站出来的理由吗?借用村上春树的说法,我们真的有理由站在鸡蛋的一边,而不是站在象征体制的高墙的一边吗?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选择高墙。而我们今天的大学,基本上也成了高墙的一部份,并以为既有体制提供“人力资源”为务,而非以培养出具价值意识和反思意识的公民为本。大学离高墙愈近,就愈失去她的灵魂。
我想你们真正的困惑是:如果我真的看到他人的不幸,感受到世界的不义,那么面对如山的高墙,我仍然有理由选择做鸡蛋吗?我这样做,不是注定徒劳和注定作傻瓜吗?
这是求己而非责人的切身之问。理想与现实之间,好像有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个体身在其中,遂面对无尽拉扯。
怎么办呢?
我实在不能随意地说,往高墙靠吧,这样轻松自在得多。但我也不能轻省的道,做鸡蛋吧,就算跌个粉身碎骨也值得。毕竟,那是你的生命,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任何选择都会受到一己的个性、能力、家庭和际遇影响。
对于“我该如何活”这一实存问题,实在很难有简单划一的道德方程式为我们提供答案。尽管如此,在最后一课,我还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这点体会,虽然平常,却是我多年来在生活中领悟所得。
3我的想法是:既然我们只能活一次,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真对待价值,并尽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我们不是活在世界之外,而是活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快乐,世界就少一分苦;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一分不幸;我们站起来,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就少一分力量。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我们常常感到无力,因为我们自觉个人太卑微,总认为甚么也改变不了;既然甚么都改变不了,也就不必坚持甚么;既然没甚么好坚持,是非对错遂不必太过在意。这样一直向下滑,去到尽头往往就是妥协、犬儒和虚无。
但甚么是改变呢?
当然,我们不必要求自己随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那是不必要的严苛;我们也不应期望仅凭一人之力便可于旦夕之间摇动体制,那是过度的自负。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我们在世界之中,只要我们做对的事,过好的生活,世界就会不同。这包括活得真诚正直,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拒绝谎言拒绝堕落,关心身边的人,珍惜美好的事物,以及参与公共事务。
当愈来愈多人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愈来愈多人见到这种生活的好,新的文化就会慢慢形成,公民社会就有生机,旧的不合理的制度就有崩塌的可能。退一万步,即使这一切都没发生,我们自己还是改变了──我们活出了自己想过同时值得过的人生。
我深知,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而不公的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
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
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正义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甚么?因为正义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也就是说,活得正当和活得幸福,不是两回事。
正义不是一种强加于己的外在戒条,而是我们理应欲求的宝贵德性。正义这种德性,关乎我们如何合理地对待彼此。
活在一个极度不公的社会,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或许是体制的受害者,或许是体制的直接或间接得益者。受害者固然没有幸福可言,但得益者如果只懂得利用体制为自己谋取好处,将他人当作工具,终日汲汲于权力名利,对他人没有关爱没有尊重没有信任,这样的人生如何谈得上幸福?!
所以,我始终相信,建立正义的制度,培养正直的人格,保守良善的心灵,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我们都有这样的信念,都愿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做,社会就有机会变好。
4这就回到我们的初始之问:政治哲学能够走进各位的生命吗?
这里 的“走进”,不只是指知性的投入,更指政治哲学中对人的关怀和对正义的追求,能否启迪、触动和指引大家的生命。
我这学期最大的体会,是意识到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使人学会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学会看到他人的苦难,学会爱。
这是一种人性教育。我们透过“教”来“育成”人,使人理解和感受到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开始谈如何追求美好人生和建设公正社会。如果大学教育完全缺乏这些,那么读多少理论、考多少试和掌握多少技能,其实都没有进入教育的本义。
各位,请原谅我在这最后一课,还要如此唠叨。
修完这门课,很多同学就会毕业。我是多么希望我们可以这样一起一直探索下去。我特别怀念的,是一起原典夜读的日子。当所有人散去,只有我们的课室还亮着灯,我们打开书,安安静静,一字一句,细细咀嚼罗尔斯和马克思,慢慢理解自由、平等和正义。
我们很幸运,有机会接触这些伟大的思想。我们因此多少有读书人的责任。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歌,有“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句。那是钱穆先生对新亚人的期许。我愿以此和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