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名阿衡。阿衡欲见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太史公司马迁无法考证伊尹是如何成为商汤的国相的,他例举了两种可能性,一是伊尹很想在商汤谋个一官半职,但苦于没有门路,适逢商汤迎娶有莘氏之女,于是就去做了陪嫁的男仆,他带着锅碗瓢盆,烧得一手好菜,成功引起了商汤的注意,最后成为了国相。这种情况无疑是说,伊尹为了谋得高官厚禄,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
第二种情况是说,伊尹是一个隐士,商汤听闻伊尹的贤名,带着财宝礼物去聘请他,可是连续请了五次,伊尹才答应出山,主持汤的国政。
万章问孟子,听说“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这回事吗?
显然,万章当时听到的,是司马迁描述的第一种情况。
孟子断然否定了此种传说,他说伊尹隐居于有莘之野,以耕作自给,平时喜欢讨论尧舜之道。如果不符合道义,违背天道,就是把天下的财富都给他作俸禄,他也不会看一眼,即使送他一千两驷马马车,他也不会正眼瞧一眼;如果不符合道义,违背天道,他不会把一颗小草送人,也不会从别人那里去获取一颗小草,商汤派人带着巨额财币去请他出山,他傲慢的说:“我要商汤的财币做什么?这如何比得上我闲居乡野,自给自足,以尧舜之道为乐啊?”
商汤不肯轻易放弃,连续派使者去请了三次,伊尹被商汤的诚意所打动,突然彻底改变了主意,他说:“与其闲居乡野,以尧舜之道为乐,不如设法使商汤成为尧舜那样的国君,教化商国的百姓,使他们成为尧舜时期那样的百姓,这样隐居自乐,哪里比得上亲眼看见尧舜时代重现当世呢?上天造生芸芸众生,智愚不一,就是要让先知先觉者去唤醒后知后觉者,我伊尹,就是上天造就的先知先觉者,我要用尧舜之道去教化他们,除了我,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孟子认为,伊尹考虑的是,即使天下有一个百姓不能享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到沟里去的一样。正因为伊尹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他才出任商朝的宰辅,向商汤献上讨伐夏桀从而救民于水火的治国方略。有人竟然把伊尹描述成如此不择手段的小人,这怎么可能呢?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自身行为不端的人而可以去端正别人的,更何况要通过羞辱自己而能教化整个天下的!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圣人的行藏各有不同,有远离朝廷的,有亲近政治的,有归隐山林的,有在朝为官的,但都特别注重洁身自好。
所以,孟子说,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获得了商汤的信任和重用,从来没有听说他是以烹调技艺这种旁门左道而上位的。
【《孟子》简读之万章篇0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