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20双语理吴喜芹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此文集原名《旧事重提》。该书创作前后历经九个多月,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初读《朝花夕拾》,是在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中。青春懵懂的年纪,对于这些隐晦难懂的文章是避之不及的,所以对于文章里所蕴含的情感、思想都是一知半解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如今再静下心来细细回顾,真不由得赞叹鲁迅先生的语言之犀利,观察之细微。
文集以记事为主,多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笔触中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既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在文章表达、描写方面,犀利、一针见血是其最为突出的一点。《范爱农》中,鲁迅与范爱农在绍兴光复后一同在街上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却“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军政府里都是由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所以骨子里仍是旧的一套,这就从侧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二十四孝图》中,当道学先生对原“老莱娱亲”故事进行夸张的编纂时,他说“正如将‘肉麻当做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思想、旧道德的虚伪和残酷。另外,在各篇文章中,也不乏语言幽默、生动的地方。我感触最深的是《二十四孝图》中面对“郭巨埋儿”的典故,鲁迅“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因为当时周家光景逐渐坏下去,父母常愁柴米,而祖母又老了,那么“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幽默的笔触中又带着强烈的讽刺意味。然而除了对现实冷静、犀利的剖析,他的笔触下也不乏温暖的一面。鲁迅先生就在《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写出了自己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经历,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说不清的爱意与感激。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立人”的思想主张使鲁迅一生在思考人和人的价值的问题,因此他以笔为武器,对国民劣根性进行剖析、批判,将国民唤醒。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也愿意追着他的思想的脚步继续追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