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作者: 寒秋閣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13:39 被阅读0次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文集。集中的文章写于1962年,这时的作者已经45岁,而文章的内容是回忆童年、青春时期的事情。现在回忆早年的事情,犹如清晨开放的花朵到傍晚去摘取,所以取名《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文章,记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和求学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集中的文章基本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一至六篇写的是童年世界,七、八两篇写的是面临人生道路选择的青年时代,最后两篇写的是怀念师友并回顾自己走向文学的道路的过程。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百草园里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学堂里折腊梅,捉苍蝇喂蚂蚁;罩麻雀,养隐鼠;东关去看五猖会;上课偷偷描绣像……一篇篇散文充分体现了儿童自由的天性。

        可是,该上学了。三味书屋的学习古板无味,问句“怪哉”便惹得老师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满心欢喜地准备去看赛会,却被父亲“从头上浇一盆冷水”——强制去背“咢自盘古,生于太荒”;更不用说看了《二十四孝图》后,怕听见父母愁穷,怕见白发的老祖母了。封建的教育禁锢着孩子的天性,封建的孝道摧残着儿童的心灵。

        后来,鲁迅的父亲病了,在庸医的耽误下,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家道从此中落。故乡待不下去了,那么,走罢!作者去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又转考矿路学院。最后作者十分失望,于是到了日本,为父亲求医问药的经历,使他定下了医学救国的宏愿。但是,闲看枪毙的人们,却让作者明白了救国第一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最后,弃医从文!从曲折的求学经历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那就是作者救国救民的思想。

        《朝花夕拾》以它独特的白话,成为了当时人们写作的典范。近九十年过去了,经过大浪淘沙,它仍然是我们最经典的读物之一。打开这本书,我们依旧能闻到那夕拾的朝花的芬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朝花夕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q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