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90年到91年出生的孩子定义为第一批90后,那么92年到93年出生的我们,就是第二批90后了吧
当第一批90后开始当爸妈,第二批90后也逐步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去年11月和谈了两年的女朋友领证了,领证当天也算是感慨万千吧,历尽千辛万苦总算修成正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和女友跑到外滩,很骚包地拍了一张东方明珠下的结婚证照片,在朋友圈里大秀恩爱。一个小时后,我和她在南京路地下室的肯德基对着手机屏幕上的点赞数疯狂傻笑。毕竟是开通朋友圈之后点赞数最高的一条朋友圈了,题外话暂且不说。第二天打开朋友圈,发现另外一个高中同学也秀了一张结婚证的照片,顿时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领证秀恩爱?互联网时代的朋友圈社交无疑放大了这种感觉。然而我觉得我的感觉也确实没错:高中、大学同学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18年结婚
不管是塑料友情,还是不锈钢友情,同学朋友们都给我发了微信消息,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年前一场婚礼,五月有两场在外省,就连我自己,也要在10月办婚礼,此刻我真的很想用一张Facepalm的表情。工资变成了红包哗哗的流走了,还要怀着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和新领导请年假去参加婚礼。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有幸在今年能够成为众多第二批90后婚宴的见证者。小时后参加了许多80后70后的婚礼,大多数是家里长辈,父母的同事结婚,年代久远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也没有实际参与整个接亲到婚宴开始的过程。今年参加了两场同学的婚礼,被婚庆策划的同质化吓到了。尽管一个在上海郊区青浦,另外一个在江苏启东。但是整个当天的流程竟然惊人的一致。
早上男方家乘借来的豪车出发,抵达女方家,接受18般武艺的考察,伴娘们根据婚庆的流程,出刁难伴郎新郎官的小游戏,通过小游戏后,新娘答应跟随新郎走,双方向父母敬茶,最终以婚庆摄影师的各种要求,做摆拍动作结束。下午将新娘接到男方家,敬茶,洗脚,唠嗑。晚上摆婚宴,司仪上台请双方父母新郎新娘发言,最终以新郎官喝到醉倒,草草收尾。
昨天参加完启东同学的婚礼回上海,恰好又碰到五一最后一天高速免费,全世界的新手都出现在了G40上。果不其然长江大桥前出了事故,高德地图的林志玲又不停的重复前方发生事故,拥堵道路。疲惫和失望充满了这老破荣威950的车厢。
一场婚礼折磨了好多人
举办婚礼的最终的目的也只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吃一顿饭,见证这段爱情。然而新郎新娘跟着婚庆公司走一套比复杂流程,双方亲朋好友从各地赶来也只能被动跟着走流程。可以说这些流程有些是习俗,但我们究竟需不需要这些繁复的过程?
在中国结婚好累
我多么希望在10月,我的婚礼可以是亲朋好友一起在酒店,吃一顿好的爱喝酒的喝酒,不爱喝酒的喝果汁汽水。我老婆穿的美美的,请个乐团作搬走,在舞台上开一场个人live(她很喜欢唱歌),最后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作证婚人,我只需要安静的在台边上喊666就可以了。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双方父母肯定是要面子的,婚庆公司也是要赚钱的。为了婚礼当天的仪式感还有节目效果,婚庆策划会拿出西式教堂结婚,草坪婚礼,中式传统婚礼让你来选,司仪总会讲一些煽情的话。一切都太刻意了,都太符合套路了。究竟这场仪还是不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
也许,只有仪式,才能把内心深处的感情牢牢的刻印在大脑海马体中。若干年后回忆起人生中最重要的婚礼也会感动不已,只是不晓得是因为那场仪式而感动,还是婚礼本身而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