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此句出处不详,却广为流传。
能够像苏轼这样才华出众、情感丰富、处世豁达,千年以降仍能熠然闪耀、德润后世者,历代文人中再无第二个堪找。
苏轼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却光风霁月。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皆保持天真淳朴本色,终身不渝。
这让聪慧博学的苏轼一方面在才学上高居云端,令人难望项背,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中真笃诚恳,童叟皆愿亲近。
所以,苏轼的超级迷弟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序言中,虽然用了极为丰富的词汇对苏轼加以描述,却又用了最朴实的一句话进行概括——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对于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大文豪,读他的作品、生平传奇固然是人生乐事,写关于他的传记或趣事也一定会应者云集。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一书,就是写苏轼的作品中特别亮眼的一部。
该书由“为你读诗”栏目负责人湘人彭二执笔,知名国风画家符殊配图,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朱卫东精彩演绎,是一部文字与配图精美绝伦,集视觉与听觉享受于一体的良心之作。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故乡、亲情、爱情、友情、吃货、家风、吃茶、生死八个角度对苏轼的人生片段进行展示,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可爱形象。
吃货苏轼的进阶之路
人生在世,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四方食事,亦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美食之美,并非食物的色香味俱佳,而在于对生活的一往情深,哪怕前路艰难。
苏东坡的吃货之名也不是一路坦途就博来的。这就不得不说那次吓人的吃鱼。
上任湖州之际,一封原本寻常的《湖州谢表》,导致了不寻常的乌台诗案。苏轼被下大狱,每日的饭菜由长子苏迈送到后,再由狱卒转交苏轼。
前途未卜,又无法获悉外面的情况,苏轼在狱中倍受煎熬。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和苏迈有了交流,就与他定下暗号:如果自己还有出狱的可能,就送普通的肉食酒菜;倘若被判了死刑,那就在菜中多加一条鱼,好让自己有个心理准备。
恰巧有一次,苏迈要出城借钱,就委托了一位友人替他去送饭。这位友人一副好心肠,想为苏轼改善伙食,于是特意在饭菜里加了一条鱼。
苏轼看到送来的饭菜中有鱼的时候,吓得面色惨白,以为大限将至。于是就有了那两首写给弟弟的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
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生活几无坎坷,如果喜欢美食,那也不过是平常人生里的个人小爱好而已。
人生后半段,虽有东山再起的几年,更多的却是在贬谪的路上“一路向南”,先黄州,再惠州,最后是儋州。
苏轼的豁达在贬谪的年月里尽显,其吃货的名头也便在这样的豁达中渐渐响亮起来。
被贬黄州时,苏轼刚刚死里逃生,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初到黄州》中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再贬惠州,环境更趋恶劣,而苏轼心中想的却是《惠州一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三贬儋州,孤岛上天气无常,且物资奇缺,无肉无鱼,苏轼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
与其他美食家不同,苏轼吃的少有奇货美味,他所爱的美食,不过是因着普通食材中调入了人生百味,而每道滋味他都坦然接受乃至喜爱。
把人生当作一道大餐美食尽情享用,这才是吃货苏轼的大手笔。
官员苏轼的一心为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多数读书人的人生理想。苏轼也不例外,他也一心想用自己的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但苏轼同时又是个天性率真之人,易真情流露,此等性格混迹官场何其难也。
有时候是被贬,有时候是工作调动,苏轼频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开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苏轼曾感慨于歌姬柔奴对好友王巩的甘心追随,且不以为苦,说出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同样深得其味,也是一生漂泊又能处处随遇而安,无论漂到哪里,都能像一粒顽强的种子,迅速扎根散叶、开花结果。
苏轼每上任一处,皆着力解决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或者改变陋习,移风易俗。如在徐州治理洪水,在杭州疏浚西湖,皆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
被贬黄州是苏轼生命里最痛苦的经历,虽侥幸保得一命,仕途即也可能就此止步。但即便处在精神如此困顿之际,他仍心系百姓。
听闻当地流行溺婴的恶俗,便立刻写信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希望官府能禁止这一陋俗。并与友人一起组织慈善团体“育儿会”,帮扶养不起孩子的困难家庭,渐渐改变了当地溺婴的风俗。
即便是以六十二岁的高龄被贬至更加荒凉的儋州,苏轼也能迅速调整心态,在适应了当地环境之后,积极作为,带领当地居民一起进步。
比如劝学劝农,让当地人不要迷信,减少屠牛,用牛来耕地务农;带头挖水井,让当地人喝上卫生的饮用水。
比如兴办学校,为民讲学。在他的影响下,海南终于有了历史上第一位举人、第一位进士,海南也逐渐形成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良好风气。
当地人们把苏轼视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至今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
也许苏轼的政绩并非多么显赫,但这份爱民之心却是为官者的最佳品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便晚年的苏轼手中无甚权力,也仍然尽心竭力为百姓谋得更多生存利益。
所以凡苏轼待过的地方,百姓对其都交口称赞,调任之际,携酒食挽留者不计其数。
苏轼的政绩如何,不在庙堂之上,全在民心之中。
全才苏轼的深远影响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决定了他一生经历的坎坷。
但与坎坷仕途相对的,却是苏轼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全面光辉耀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在苏轼的多首词作中,都充满着进取精神和激情活力。
书法方面,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后又自成一家。他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书法风格亦受之影响而跌宕多变。
苏轼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所寄托,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较于苏轼文学艺术的水平,其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更值得后人学习。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认为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这也许是他人生豁达的原因之一吧。
写在最后
苏轼用一生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精彩之处,无论身处哪一阶段,都要完成好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不迎不拒,顺生而行,生命如此便好。
就像苏轼在《和陶西田获早稻》一诗中所说:“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越是在生活艰难的时刻,越应该学习苏轼的豁达与乐观,保持对未来的信心,保持向上的勇气。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他就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航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