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从晚睡早起向早睡早起改变
每天多出2小时的秘诀就是早睡早起,提高高作效率
以下摘自看过的一篇文章《晚睡的人更聪明?》
有三种类型的睡眠偏好:
1)晨型人,倾向于早睡早起;
2)夜型人,倾向于晚睡晚起;
3)正常人,没有特别的倾向。
一般来说,晨型人习惯在11点前入睡,夜型人通常是1-2点。
那么,夜型人是不是属于极少数呢?其实也不是,三者的比例意外的均衡。
如果你非常努力,仍旧很难在1点前入睡,不必怀疑你的毅力,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刚好属于「夜型人」而已。
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属于晨型还是夜型呢?
有两大先天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一点。
第一重因素是生理时钟周期。
我们知道,外部的「一天」是24小时。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周期里生活。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时钟周期—— 亦即大脑、内分泌,及身体内各系统的活跃周期,并不是精确的24小时。
它存在一些误差,同时也因人而异。
实际上,这个数字平均是24小时11分钟。这是1999年哈佛大学在欧美国家测得的数据
后来,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也在日本测得了相似的结果(24小时10分钟)。
如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这个平均周期也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趋势。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生理时钟周期,可能是23小时多一点,有些人则接近25小时。
显然,对于前者,他的「每一天」会短一些,因此也就倾向于早点入睡;而对于后者,他的每一天会更长,也就倾向于晚睡。
晨型人最活跃的阶段是上午,从中午开始就一路下跌;而夜型人恰恰相反,从中午开始状态渐佳,到晚上达到最佳水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重因素:演化和基因。
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中,都有专门的基因,负责调控它的活跃和新陈代谢节奏。表达到整体上,就是整个个体精力和思维的活跃水平。
如果你是一个夜型人,那么大约有50%的因素,要归功于你的父母。
基于大量的心理学实验:
大体上,晨型人更加自律、自信、有责任感,思维偏向聚合思维和归纳推理;
而夜型人更加开放、聪慧、敏捷,思维偏向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所以,如果你是夜型人,不要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我们更聪明嘛!怕什么。
你会发现,喜欢晚睡的人,大多从事创意和内容相关工作,比如广告、公关、新媒体、市场营销(可能还有部分程序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者」。
他们在晚上会更感到如鱼得水,状态会更集中、更活跃。
不过,这也正是夜型人最大的困扰:
社交时差。
多数公司要求8-9点上班,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都会安排在白天—— 这些,都会对夜型人造成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变成「晚睡早起」。
长此以往,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以及β蛋白的明显堆积,后者是导致阿兹海默症的元凶。
更不用说明显能感受到的症状,如头痛、疲劳、记忆力衰退,等等。
简而言之:罪魁祸首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少」。
问题是:作为夜型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睡眠偏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呢?
虽然很难,但可以试试用光线的方式,慢慢调整自己的生理时钟。
具体来说:当你需要入睡时,关掉所有的光线,让自己处于黑暗中。同时,可以通过诸如运动、冥想、写日记等方式,把多余的念头从脑海中赶出去,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尽量入睡。
第二天,定时打开窗帘,让光线照进来。一旦醒了,立刻起床,把整个人沐浴在光线中,并通过拉伸和洗漱,来唤醒整个人,绝对不能睡回笼觉。
如果觉得疲乏,中午可以通过10-30分钟的午睡,来简单补偿一下。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调整,才能把睡眠节奏调过来。
同时,由于生理时钟周期较长,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又会把入睡时间慢慢延后—— 所以,需要有非常强的控制力。
其实,无论你选择什么方式,重点还是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理节律,明确自己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候,把重要的事情放在这个时间段处理。
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