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有一种言论:手机可以媲美单反。关于这个话题吐槽的人很多,观点不一。毕竟呈现方式及关注点不同,所以产生的结论也不同。

事实上,从硬件上来说:手机永远比不上单反,单从传感器尺寸就明白了。前阵子各家的“月亮之争”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方式,用手机拍月亮不现实,因为即便能拍清,那画面美么?
手机优势在于智能,可以通过算法,解决光学堆料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近年兴起的“手持超级夜景”,其实和单反的堆栈非常相似,但是如果在单反上操作必须配合后期。先用三角架+连拍模式将素材拍好,再用PS导入堆栈运算而后输出图像,当然因为PS的强大,所以输出的最终图像还是比较有自由度的,会有多种选项供选择,这样废片率比起手机会大幅下降。



这种方法主要为了采集运动轨迹。无论是从功能还是效果全都秒杀手机,但是有一个致命弱点——麻烦。麻烦是普及的最大门槛,虽然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不是我等云云众生需要的。

所以手机商因此得到了灵感,同样也是通过拍摄多张照片,然后通过堆栈合成的方式输出图像的方式。不过区别在于“手持夜景”在手持的几秒钟内手机会以不同的快门速度,不同的测光区域,不同的曝光度,拍出一组规律性的照片再进行多张合成。不同的是这种方法不是为了采集轨迹而是为了平衡夜景的明暗和呈现细节。

这一点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音乐鬼裁缝”将多首歌无缝拼接,只采用每首最经典的部分,自动曝光好画面的高光处,暗光处,筛选好能用的画面,然后再自动对齐然后再进行合成。这份技术里难度一是在于如何智能选择保留区域,另一点就是如何消除因为手持拍摄造成的错位。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手持超级夜景”并不是噱头,还是真正有科技含量的。

但是“超级手持夜景”在专业人士眼中,很不值得一唏。因为这种计算取巧出来的照片是有失真的。
这种失真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为了迎合大众将夜景拍得“璀璨”的需求,所以过度“提亮了阴影”,从而导致照片的立体感会有所减弱。当然也和AI算法有关,明暗的过渡很难通过计算完美还原光学夜景的层次感。
第二是因为超级夜景是通过多张照片“堆栈”而来,这也导致了照片会显得过于“锐化”,很多线条边框非常生硬。整个场景显得很脏,灰度过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