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330期:不论怎样,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和老师千万别再批评

0330期:不论怎样,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和老师千万别再批评

作者: 陈吉茗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07:18 被阅读0次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17年的3月30号,星期四。

这两天咱们一直在聊关于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伤害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我们知道,

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受到的心理,情感上的伤害。

其实是来自于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者老师。

这些父母或者老师相信:

打骂孩子以及对孩子实行高压监管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行为。

我们暂且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魔鬼式教育。

之所以家长们持续地采取魔鬼教育。

也是基于以下的三点认知模式:

第一、魔鬼教育肯定能让孩子成功,将来幸福生活。反之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第二、爱孩子、尊重孩子等于放羊式管理。

第三、宽是害,严是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事实并不是那样。

人生的选择千万种。

进了北大清华,一本二本,就会人生成功幸福吗?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但是,这仍然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就算退一万步讲,

咱们假定成绩优秀的孩子将来可以“生活幸福 ”。

那么。靠连打带骂,高压监管,

就可以让孩子一定成绩优异,获得成功吗?

肯定也不是对吧。


靠魔鬼教育法成功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在父母棍棒下长大的,批评指责下长大的,

没有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的孩子多了去了,

更可怕的是,他们终日活在郁郁寡欢中。

之前我们和大家说过,

不论怎么样,千万别再打孩子了。

那么今天,咱们再接再厉,再前进一步了。

那就是——

不论怎样,千万别再批评孩子了。


因为批评和指责已经被极度的滥用。

批评和指责,

已经习惯性的变成了对孩子人格的属性定义。


“孩子会相信父母和老师告诉他们的一切。
所以,请留意你说过的话。

不要再说可能会对你孩子,

造成伤害的话。”


总之一句话:

千万别再批评孩子了




那么,很多家长的问题就来了。

您不开口,我也知道。

那就是:

“孩子犯错了,怎么办?”

或者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首先,孩子犯错了。

这个定义需要慎重。

很多情况下,家长认为的对其实不一定是对。

家长认为的错其实也不一定是错。

只不过是因为孩子没有成年,

暂时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暂时由家长代为判断而已。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的某种行为做错了。

你只需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你认为的正确的行为即可。




“没有敌意的坚决,

不含代价的深情!”


这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Kohut的一句名言。

同时也是,

爱孩子,让孩子不受精神虐待的核心方法。



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为了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以下建议都是不错的选择。


建议一:教育孩子过程中明确一些规则。

你应该告诉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

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

如果有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需要告知孩子,

请一定要在这个不可以的前面加上一个时间期限。

比如:18岁前不要饮酒。

睡觉之前不要吃糖。

吃完饭之前不要玩游戏

……


请记住:

一定要用对孩子的正确的行为指导,

替代对孩子错误行为的不满和抱怨。


不要使用带有“侮辱、恐吓”的句子,

更不要拿“爱的撤回”做威胁:

你知不知道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你让我太失望了!

我不爱你了,现在讨厌你!

你再这样,就不要回家!

以上这些批评,除了可以踩低孩子的人格,

对孩子的行为改良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您要是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就请你以“不含敌意的坚决”的方式,

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

既温柔充满了爱,又坚决肯定。

举个例子:

有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商场购物。

她三岁的儿子正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

这位宝妈很无奈,恐吓孩子说:

你再这样就别吃饭了,上门口站着!

可很显然,出于安全考虑,她根本做不到。

孩子早已看穿了一切。

于是,这样的警告如此苍白无力。



而另一位妈妈在这方面就做得好一些。

她的儿子恰好也是三岁,

像许多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

拒绝安全座椅,一秒也不肯坐在上面。

这位妈妈每次开车出门,

只要孩子不肯坐在安全座椅上,

她就把车停在路边,

温柔坚决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安安静静等孩子坐回去再开车。

反复了很多次后,

孩子终于接受了座椅,养成了好习惯。




建议二: 万一孩子做了错事,惩罚一定要轻。

对做错了事情的孩子,

能不惩罚是上上策。

如果要惩罚,也一定要轻。

他们意识到错误即可,

比如罚:

宝宝把拆掉的玩具自己再安装回去。

罚宝宝不许玩某个玩具一天……



实验表明:

轻罚往往比重罚更加有效。


让孩子懂得对错,

而不是惧怕因为对错产生的后果。


这两者的差别在于:

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懂得尊重规则,

而后者会想方设法逃避惩罚



建议三: 培养孩子的兴趣,而非对奖励的渴望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请表扬他的努力,而不是成绩。


如果你想让他热爱学习,

请给他创造出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他对知识本身的兴趣。

不要拿“你考100分我就给你买……”来诱惑孩子,



如果让孩子觉得,

只有成绩优秀时才会被爸爸妈妈爱。

那其实是教育的失败了。



一定要告诉孩子,

只要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多少成绩都不应该是重点。


要让孩子知道:

付出努力

这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建议四: 学会放手,分清楚自己到底是爱孩子还是要控制孩子。

做父母的,如果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就不要事无巨细都替孩子安排。


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父母自己要知道,

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

他有自己的大脑,他终归要形成自己的判断。

让他们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自信,

其实真相是:你给他的“建议”多过了“鼓励”。

请鼓励孩子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而不是一个未完成心愿的“你”。


说白了,一切“魔鬼教育”的本质都是自私。

要利用孩子的生命,

实现自己的重生,再活一回。


教育本身并没有定法,但是有前提,就是:

让孩子在成长中,

时刻感受到“爱”,而不是“恐惧”。


每个孩子都有天真、可爱、乖巧、懂事,

让你怎么亲都亲不够,怎么爱都爱不完的时刻。

这个时候,爱自己的孩子一点都不难。


可是每个孩子也都有化身小恶魔,

嚎啕大哭、撒泼打滚,让你头痛欲裂,

甚至觉得神憎鬼厌的时刻。


这个时候,你能否依然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对这个弱小的生命发脾气,

不要去批评和指责他。


对自己说:“我深爱我的孩子”,

并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的流动。

才是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幸运的标志了。



幸运的孩子都是三好学生,

这三好就是有一个:

“好爸好妈好老师”



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里,

欢迎大家在看过之后,

把我们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明天见。88


此致敬礼

你最真诚的朋友  陈楚

2017年3月30日


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QyMTY1NQ==&mid=2247485002&idx=1&sn=ea005a52b2458f3c16279b79ef7d343f&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30期:不论怎样,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和老师千万别再批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lu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