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也可以传染?最近,在淮安华顶鞋业有限公司裁断车间出现了新鲜事,一个小小的创新带动了一连串的创新。说起这个创新的事,还真有点意思呢。
在华顶公司的裁断车间,有一台效率比较高的半自动插跟裁断机,平时在这台机器上操作的员工叫周月红,而我们今天首先介绍的这个创新达人却叫王建。
王建负责裁断车间上万个刀模的管理工作,在他手里,这些刀模就是他的千家万马,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这些“黑骏马”管理得服服贴贴。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爱琢磨如何对刀模进行改进,节省材料,提高产量。例如一些刀模原来都是单个裁断的,一下只能裁一只,这样不仅速度慢,还浪费材料,因为你的技术再高,在两个刀模之间也要有合理的缝隙,而两个刀模靠得太近就会滑边,产生次品。
当时裁断车间的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分享说人家鞋厂有做双刀模裁断的,鼓励大家试一试,一开始,车间里许多老员工都是把两个尺寸的刀模排在一起裁,但增效有限。
王建就想着能不能把一个尺寸的刀模做成双刀模呢,这样不仅增效明显,两个模具还可以共用一个相同的“脊背”,部件与部件之间就没有了缝隙,大大节省了材料。
但我们今天所介绍的王建的创新与他管理的众多刀模无关,而与我们之前介绍的半自动插跟裁断机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前一段时间,周月红生病住院,由她操作的这台机器就“闲”了下来,如果有插跟需要裁断,车间里的机动人员就会补充上去裁断,王建有空的时候也会冲上去裁一段时间。
裁着裁着,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台机器是通过红外线控制的,一张长方的材料通过红外线扫描不断向前推进裁断,但是到了最后,红外线扫描不到了,材料就停下不动了,尾部的材料也因没有滚桶的约束而被刀模带了起来。
也就是说,材料钉在了刀模上,非要用手把刀模和材料掰开来,然后用剪刀把没裁完的零头材料剪下来,继续裁,非常麻烦,而且十分危险,因为这个刀模的温度达到240度,一旦手触摸到刀模,就会被烫伤。
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是一粒种子,而公司号召和鼓励创新的氛围则像一阵春风,春风过处,新绿发芽。面对工作中的麻烦,平时爱琢磨的王建就低头仔细观察了一下,最后他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材料最末端失去了机器滚轴的束缚所致,
他禁不住往下想,要是在滚轴和刀模之间拉一道铅丝,是不是就可以把材料压住呢。于是,他先找来了一根细铅丝做试验,发现果然有效果,只是铅丝太细材料被刀模向上拉时细铅丝经受不住,材料和刀模还不能完全脱落,于是他又换了一根粗铅丝,一试效果果然很好。
王建的创新给周月红带来了便利,也深深触动了她,她反思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个方法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己是女同志,对机械方面的事不敏感,二是自己进入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以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她总结出一个道理:创新就要有好奇心、新鲜感,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自己第一次做来看待,这样才有可能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她就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想象着自己也是第一次做这个工作,把这个工作的流程在头脑里“过”一遍,寻找哪里有什么不顺手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停!当她头脑里的电影放映到一个地方时,她觉得这个地方不顺畅,每天做到这里都很麻烦,一天中要有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这里——
当她把插跟裁好后,一个个插跟虽然被刀模切开了,但还粘在原来的材料上不肯下来,必须用手从正面一只只使劲地往下推,那些插跟才会不情愿地跳进筐里。
这时她就想,为什么想把这些插跟推出去很吃力,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呢?她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发现,这些刀模都是加热的,当刀模裁20mmEVA插跟时,刀模先接触上囗,然后才会接触下口,由于刀模在裁断的过程中热量挥发,先热后凉,EVA插跟热涨冷缩,这样就会造成裁过的孔洞上大下小,要想把EVA推出去就很费劲。
找到问题的症结,下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既然是下面口小上面口大插跟不容易下去,那么要是把材料翻过来,不就是上面口小下面口大,插跟不就容易下去了吗?
于是,她试着把材料翻过来,用手使劲拍一拍,材料上的插跟就如熟透的果实一样哗啦啦地掉下来,用来整理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通过王建和周月红的共同努力,这些小小的创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由原来一小时裁400多下提高到一小时能裁600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