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后,感觉似乎有些东西触碰到自己,但如果给别人讲这本书,又觉得很多关系似乎都弄得不是很清楚。
这里我就试着理一理自己的思路。
先从新知说起,内心冲突每个人都有,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等因素。但是因为从小与人际互动的环境不一样,很多人内在需要的缺失,导致这些人没办法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冲突,采用了一些防御措施。
比如采取合理化、问题外化、玩世不恭等方式,并出现较为明显的亲近他人,抗拒他人,疏离他人的人格特征。
同时,因为害怕面对冲突,还建立起一个理想的自我。当理想自我与现实差距越大,就会越疏离自己,越无法觉察自己真正的内在冲突。
所以如果不能做到自知,不能做到自我觉察,就要找专业心理咨询师。
这里重点讲下自己的收获。
1.亲近他人的倾向,会压制自己的愤怒,然后通过合理化方式逃避冲突。之所以有这样的倾向,因为误以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掩盖内在的冲突,其实根本没有,欲望和攻击带来的矛盾,并不会因此掩盖,而是会带来更多的矛盾。
反刍就是这样产生的,压制的攻击成为内在攻击,不断回放痛苦片段,不断反噬自己。
正确的面对方式是: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真正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还有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否则很容易永远达不成目标,担心他人评价,不想承担责任的后果,太多的恐惧,就会让人摇摆不定,甚至常常把选择权交到别人手上。
2.要打破理想的自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察到自己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她总是在我生活遇到挫折和孤独的时候出现。
当我意识到她在某种程度上让我逃避现实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躲避她,只要想到她,我就会强制忘记,那段时间我有点抑郁,总是不开心。
其实这就是理想的自我。理想的自我里藏着那个自卑的自己。
后来,还是做了和解,我没有强制让她离开。毕竟这套防御跟随我那么久,没了它,我不知道如何生存。
这本书作者的建议是,理想的自我还是要打破的,不过要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一些力量和自信的时候。
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有一些问题,明明是很好解决的,但也许你真的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这个问题的背后有太多的恐惧,太多的无可奈何。所以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也不要轻易评价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