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非心理学爱好者 非精神病学家,非弗洛伊德迷,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快速阅读不要深究看过就算,也不要期待将来为了自己的情绪问题而重读,因为倘若你觉得自己的情绪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当然是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了。如果你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心情却变得越来越差,我觉得阅读本身对你来说是有害的。
刚翻完反弗洛伊德的《偶像的黄昏》,再看“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尼的书,较真的话,你还得去了解什么是“新弗洛伊德主义”,那要不要如此投入,纯粹个人喜好,反正各位的阅读时间多数都是非常有限的。
我不否认在阅读期间,我能通过作者的观点,依稀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或者说是病态,可那些鸡毛蒜皮的前尘往事早就翻篇了,自己能克服的缺点算啥毛病呢,要是因为这本书而再一次提醒自己,甚至还要强调这些小缺点,觉得自己也“犯病”了,那就得不偿失了。我对心理学之类的书籍,是抱着“看清自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这样的心态看看,不奢望看几本书就成“专家”,高等数学过不了关就别指望做心理学专家。
但是比起网上各种所谓的心理学课程,刻意卖弄恶俗,散布焦虑,总之你不买她的课你就很惨的那种,你还不如看几本书更划算。人生如果上几堂课就能逆袭,那个人的奋斗算什么呢?记住黄金屋在书本里。
说说自己曾经犯过的小毛病:发梦找一位对自己好点人,指望这样就会幸福一生(现在谁要是突然来向我示好,我先头皮发麻,心想你有事就直接说。),自己过得好好的,干嘛还需要别人对自己好呢?人世间最惨的事情不是经常饿肚子,而是有着花不完的钱却还不快乐。
我还有过这样的小毛病:手机刷屏老半天 ,还不知道要看啥,和陌生网友为了完全不值得讨论的事情争吵不休,最惨还是要为了迎合对方的低智商,自己要降低智商。其实在所有人的眼里,总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那各自开心不就行了,咱们不同一个圈子,没必要交流,我早已经没有“改变别人”的伟大抱负了,自己如此的不堪都没时间去调整,哪里顾得上别人?如果身边总是围着“脑残”,我高兴还来不及,竞争少了很多,恨不得给脑残们点赞。所谓的不要得罪小人就是这么个道理。我在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的时候,会有反省自己的时刻,但让我对号入座,考察自己是不是得病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小的事情,根本没放在心里,干嘛纠缠呢?所谓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要因为谁谁谁推荐了某本书而非去看不可,也不要因为谁谁谁说某本书不值得看而放弃,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你和书结缘,也应该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会看哪一本书,自然是你有需要。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开很多无谓的争论?和平庸的人争论是浪费时间,好好珍惜自己的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