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2月20日上午第三节
地点:八年级三班
授课内容:孙权劝学
壹| 观课笔记
一、回顾人物性格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正确答案
【如果这里再添加一个方法说明,如何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记住的就不仅仅是答案,而是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
二、编课本剧,深入文本
【这是周末的作业,因为学生完成不好,教师问过后直接隔过这个环节,其实这个活动设计很好,文段又比较短,现场设计也来得及,这应该会成为一课的高潮】
三、联系现实,鉴往知来
读史,可以知古亦可以鉴今,读文本,你获得哪些启示?请从多角度思考。
【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在老师的提醒下勉强完成了对本题的回答,尚不全面】
四、联系生活,启思有悟
生活中,经常有劝导别人的时候,本文给我们劝导别人哪些好的方法呢?
【学生说答案,教师引导补充】
五、练习题答案研究
学生讨论问题,研究答案
贰| 观课述评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上课完全依靠课件,上课成了放课件,课件多,密度大,各种颜色,甚至声光电密集播放,学生往往应接不暇。
特别喜欢肖培东老师的课,很简素,简约而不简单,素雅而高贵。很少课件或者几乎没有课件,但是整个课能围绕着文本,围绕语言文字,引着学生曲径通幽,在别的老师毫不起眼处大作文章,学生亦步亦趋,浑然不觉中被引领着,直到蓦然发现天宽地阔的“桃花源”。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不会,课堂很冷场,学生很呆滞,这种情况怎么办?老师不能直接呈现答案,这正是发挥教师价值,锻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的最好机会。我以上面课例来介绍一二。
1当学生没有编剧本,课堂这个环节无法开展怎么办?
A现场就编,首先设置真实环境,激趣引导:假如我们课程节要把《孙权劝学》改编后搬上舞台,你觉得我们如何能获奖呢?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带着学生梳理:要有巧妙的剧本,要有适当的演技,要有适合人物和服装道具,要有合适的布景音乐等。
B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写好剧本,如何把这么短的一篇文章改编成有趣的剧本?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可以操作的流程:从课文中出现的名称中选人物,并且适当补充人物---在原作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补充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神态等---为了让故事一波三折可以适当想象,在剧本中设置悬念、误解、陡变等,这样的故事一定能拿奖。
2当学生不会分析人物时,老师怎么办?
要走到文中,走进一个个人中,走到一个个字中,去再现人物的言谈举止,去挖掘字里行间人物的精神品质,去感知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气质气度,去了解建安文学风骨凛然志笔深长的特点,那样,古人就会穿越文字,栩栩如生地走到课堂,走到我们面前。
我们要教会的是方法,是思维,是可以举一反三的路径。
3当学生不能说出本文给我们的启示,老师要怎么办?
学生不会,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分析,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分析,表面不会回答问题,其实还是思维问题。如果是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
A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呢?我们按照课文人物的主次分析,这样先孙权,再吕蒙,再鲁肃一一设定思考的维度;B具体每个人那就从再分成各个角度,例如作为一个统治者,孙权劝学的艺术好在哪里?对学习的态度有哪些值得借鉴?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长者做事的方式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这样,每个人都会慢慢有话可说吧。
学生不会,不想,不敢,不能说而导致课堂冷清时,请设置情境激发真趣,分解难点慢步轻移,搭建支架暗给方法,助攻突围再添自信,总结路径返三归一,学为主体全员互动,步步搭梯宜有扶手,事事有法授其以渔。
课件要瘦身,但不能仅有课件上一步步的安排,更要有预设,多种多样,启发引导千姿百态的生成,老师应该如礼花的点火,以触碰点醒学生,呈现万花乍泻的熠熠生辉光彩耀眼。
叁|观课有思
作为老师,我们很有可能遇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比较差的班级,教师就要像导演,循循善诱,设法让学生在课堂小手动起来,嘴巴动起来,脑子动起来。在倾听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走向深度思考,培养高阶思维,通过设置情境、分解难点、指导方法,搭建支架等,让生命在课堂灵动起来,让语文的课堂不那么呆滞。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班级,是机遇,不得已中抬升着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挑战,困难重重。若超越就可以进入一个新赛道;若无法超越,终生都会活在一种憋屈的课堂氛围中,你郁闷着生命无法舒展,学生郁闷着生命无法被点燃,青春被耗费着。
如果参加工作很久也没有教育智慧始终被这种困境圈禁着怎么办?唯有多读书、多借鉴、多实践,由刚开头的“仿”到随后的“创”,多去想办法,更重要的多反思,你一定能发现那个不断超越,如春日之苗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