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浮生一梦,不悔足以——读《红楼梦》有感(江俞乐)

浮生一梦,不悔足以——读《红楼梦》有感(江俞乐)

作者: 创由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20:06 被阅读0次

​由繁华到幻灭再到归于平静,由青春到长大再到暮年回首,红楼,宛如一场梦。

​《红楼梦》是一本青春之书。步入社会的人翻看红楼青春,是否感到内心已太多凡尘俗世?正当年少的人翻看红楼青春,是否感到天性被考试求名埋没?翻开书页,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青春,原来可以如此潇洒纯粹。当日上三竿,阳光炙烈,方才慵懒地伸个懒腰,开始随心所欲的一天。在父亲面前摆一本四书,底下藏一本禁书,看得津津有味;适时逃个学,溜了东家串西家,路上遇着哪个小伙伴被大人骂,义无反顾地跳出来打掩护。下午聚起众人跑到园子里,边吃边喝边作诗,划拳下酒令无所不为。花前月下与恋着的人谈谈心,回到家打牌打到通宵,构成完美的一天。多么美好的青春!远离了世俗,干净而快活。

​青春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求随心所欲。黛玉的清高孤傲,多愁葬花;宝玉的温和担待,爱红护花;湘云的豪爽豁达,石凉梦酣;晴雯的心比天高,出言不逊……这些正当年少的少男少女,甚至包括早熟稳重的宝钗、自负癖洁的妙玉,都是青春各色各异的体现形式,各有各的精彩,没有谁是谁非。

​而我最敬佩的就是青春里的一种辽远无边的心胸,不掺任何利益得失,不去计较任何事。宝玉便是最典型的的菩萨心宰相肚,卑微如贾环、心恶如赵姨娘、啰嗦如老嬷嬷,他都从不抱怨记仇,有一种对世界的担待,出自于青春美好的心。再如黛玉、宝钗,这两个处世态度完全不同的女孩,爱着同一个人,本应是情敌,却相赏相容,情同姐妹,仿佛能温暖了人心,融化了冰雪。我们也应自我反省,找回青春美好的胸怀与心态。

​《红楼梦》还是一本社会之书。大观园是一个庇护青春的不尘之地,而当你一踏出大观园,走向社会,便会立刻感到仿佛肉体都沾上了肮脏的尘埃,外头阿谀奉承的书客,见利忘义的道长,失心狠毒的贾雨村,没了老婆还摇尾巴的鲍二,不可理喻的赵姨娘和戏子的干娘婆婆,以及贾家内一大堆的诸如贾瑞、贾珍、贾蓉、贾琏等沉迷欲海无法自拔的败家子们,这些被功名利禄、钱财爱欲所埋没的人多得铺天盖地,形如潮水之猛,无处不在。《红楼梦》也正借这些人,批判了这个封建社会的迂腐、势利和道德礼教的真正败坏,竖起了维护本心的旗杆。

​然而《红楼梦》与凡书不同的一处,就在于它对待书中的卑贱人物,带着圣母光环,悲悯众生。曹雪芹由富贵堂跌到穷苦万生之中,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出了那些卑贱人物背后的卑微和辛酸。多人对贾家阿谀奉承,只是为了有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一家大小,赚得一口温饱;那些堕落的豪门子弟由于长期以来礼教的束缚和教育不当、世风不清,才导致了内心的空虚,无法逃脱“欲”的囚牢;还有赵姨娘、贾环、李嬷嬷那样长期得不到尊重,陷入“自卑者更自卑”的恶性循环,最后丧失理性,展不出千仓百孔的心。人之初性本善,有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谴责“坏人”,而是应反省我们自身:他们的沉沦是否与我们有关。晚年的曹雪芹怀着对世间所有人的悲悯和内心愧疚,告诉世人,要对所有人有一种担待和怜悯。字里行间,没有相比之下,我们的心胸是多么狭隘。

​《红楼梦》同时亦是一本百科全书,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和清初人民的生活在此一一体现。医术、食法讲究,帛锦丝绸,颜色搭配,古诗精粹,行酒令划拳之妙,骨牌艺术,管理产业之道,舶来物,贫富生活之差异……应有尽有,一言难尽。其中许多文化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和现代化,包括修身养性有益健康、黑金搭配显高贵,企业管理在人事上的调度及处事原则,无一不让人惊叹,足见作者幼年观察之细致,是热爱生活的体现。

​超前的女性主义是“百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很难在几百年前,社会还充斥着“中国化沙文主义”的时候,有人站出来为女性说话。这些风华绝代的女子,仿佛惊艳了时光,使一众男儿也当失色。黛玉,她是我最敬慕的一个人物,无论是她无双的才华,还是多愁伤秋的心性。诚然,一个世界中若全是黛玉这样的真性情之人,必不可行,但她的存在,是让我们找回本心的典范。她不属于这俗尘,纯粹无染,脆弱敏感背后有着当断则断的潇洒和不论外人言的决然,她身上的毁灭性,象征着我们的青春。宝钗,大概不少抱着“寻回本心”的目的来看看《红楼梦》的人,一开始都看不惯宝钗过分的早熟、理性和世故。然而到最后才会发现,其实我们最像的就是宝钗,严守规矩,本本分分地上学考试,在意外人眼光,追求功与名。但社会上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人,宽容、懂事、支撑起一个秩序井然的世道。所以,最好的活法,大概就是黛玉的初心不变如清水芙蓉,外加宝钗的变通完美如盛艳牡丹。湘云,性如男儿,豪爽豁达,活泼开朗,仗义大度,她若生在战场,定是一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总能让人想起风四娘,“骑最快的马,饮最烈的酒,越过最高的山,跨过最宽的河流”,书尽一生“不悔”。探春,她是现代典型的女强人,有才有德,公私分明,从不自卑于出身的卑微,身上有一种乐观与豁达,无论在治业还是治国上都是个人才。王熙凤,很多人骂她沉迷钱财,机关算尽太狠辣,但我想说,她这是被逼出来的。一个十九岁的少女一文不识,便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贾家的运作,只惜见识不广,走错了高利贷这条路,未得善终。整本书读下来,无法从细节,但可以感受到,凤姐内心深处的娇俏温柔,与秦可卿的至深情谊便是体现。宝琴,天下竟再也找不出比她还完美的人。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一身才华横溢,处事恰当又不失本心。妙玉,这个带发尼姑,几乎被人遗忘。林语堂批她“根不净”,但别忘了,她也是个正当青春的少女,有追求爱的权利,又是为了治病,一个“尼姑”称号毁了她的红尘梦,使她封闭内心,自负清高。然而当一个长久以来封闭的人,在某一天摘下最美的一株红梅,赠与最爱的人,给他送生日祝福,还顺带向其他姐妹分享她的青春,那一瞬,让人动容。

​还有群芳无数,丫头、戏子也有她们的美,难以尽数。怎可忽略宝玉?天生一副菩萨心肠,悲悯众生,对青春、美好有着至高至极的欣赏,心纯性柔,痴情深情足以撼天动地。怎可忽略贾母?这个善良慈爱的老祖宗,对青春年少有无限的鼓励和包容,如一棵大树,荫蔽膝下子孙,撑起家族兴旺鼎盛。

​读罢红楼,宛若经历了一场梦,繁华美好得仿佛不真实,灿若星辉,明如日月。一张张绝代的少年脸庞尤映在脑海中,笑靥如花。

​然而,是梦,终归是要消退的。是梦,终归是要醒的。

​梦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以天堂摔下地狱也是同样。就此,一切皆作幻灭,化为乌有,繁华不再,青春不再,美好不再,姐妹不再,猝不及防而又意料之中,写尽一生痴绝梦,心痛到碎裂,呼吸亦难,诉苦亦难,唯有书下满纸荒唐言,咀嚼着当年回忆苟且度日。终是呵,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有的人梦醒了,缓缓醒来,掸去梦痕,驶向正轨。一干贾家混子弟在经历贫寒后渐褪轻狂淫欲,从此好好做人。而当初在大观园中涉猎的无知小儿贾兰,竟撑起了贾家的复兴。很可惜,凤姐也该归到这一类,机关算尽太聪明,这一世误了她的性命,那么下一世,就请忘掉繁荣富贵,骄纵狠辣,从此觉醒,凉众生,静度日。

​有的人梦醒了,从此大彻大悟。如宝玉,我一直以为,如果后四十回让曹雪芹来写,他还是会让宝玉在黛玉死后考取功名。宝玉的大彻大悟,不是情这么简单。曹雪芹对“贾家”的败落有愧,宝玉也是。既在俗尘,那便尽己所能,给家族、给父母、给散去的姐妹一个交代。最终他出家剃度,落得一片白茫茫大雪真干净,不仅是看透幻灭还是对青春的守护,既然青春的真情纯心在现世中无法维护,那便不如向世俗妥协,脱俗而去。亦有惜春,看破繁灭,不愿苟活,即与青灯古佛作伴,也是一种人生的彻悟与潇洒。

​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梦中,守护着梦,从未醒来。黛玉,她不属于凡间,不会被俗尘所染。是繁华还是幻灭,对她来说,大概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投入凡间后的青春和用一生眼泪还缘的痴情。在最美好的年华带着青春与痴情潇然归去,这便是对整个青春红楼最好的交代。梦一场,不虚行。

​既知终成幻,有人便说:“倒不如从生的一开始,便看透幻灭象。”我想,曹雪芹晚年彻悟了繁华与幻灭,借《红楼梦》来警示众人,却不是让我们尽早看透。《红楼梦》不是让我们学会看淡世俗,而是要珍惜繁华,珍惜青春,活出精彩一生。

​或许,无论是年老力衰的曹雪芹,还是伴于佛下的宝玉,回望青春往事,繁华渐褪,衰落渐褪,时光倒流,记忆淡去,回忆最终定格在大观园中,众姐妹齐聚,各有姿态:黛玉依然小扇掩唇,宝钗依旧贻笑大方,湘云依旧朗声欢笑,香菱依旧呆呆学唱。所有人还是最初的摸样,风华绝代,一世无双。一切欢笑与苦闷皆忘去,唯有此情此景,在流年中咀嚼一生。

​突然想起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十三个绝妙女子簇拥欢笑着走向教堂。万事变迁,她们已远去。当女孩透过窗前,一切又回到原点,记忆不再转动,停在她们走向教堂,顾盼生媚的那一刻。

​而我们呢?某一天我们老得头发花白,记忆泛黄,当我们回想昔年,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永远不会老去?

​所以,人的一生,但求精彩有意义,活出自己。希望当梦醒时,有一个画面,让你永生难忘。

​谁的浮生不是一场梦?不悔足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浮生一梦,不悔足以——读《红楼梦》有感(江俞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vi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