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原本是为了建模更为方便,因为这一假设背后的数学模型就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但是,当理性人假设变成一种信仰之后,我们会产生偏执的傲慢,这种傲慢反而会陷我们于无知。
--《理性:陷我们于无知的是我们的所知》
2.经济学内部正在出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行为经济学承认人并非完全理性,这就像哥白尼发现地球并非是宇宙的中心一样。行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告诉我们,我们有很多与生俱来的缺陷,我们易于冲动,难以自控,时常懊悔,有时也会欺骗,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的。承认这一点,不会让我们变得自暴自弃,而是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和诚实。
--《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说我们是理性人,我们就是理性人吗》
3.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依靠直觉和本能,反应速度快,但有时会出错。系统2依靠逻辑和推理,反应速度慢,但准确率更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嫌弃系统1。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直觉。系统1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运转了数百万年,而系统2只是最近才开发出来的。
--《直觉:为什么我们不用推理也能决策》
4.有些人一定要寻找最优的结果,有些人则选择差不多就好。常言道,知足常乐,和知足者相比,最优化者往往事后更容易后悔,生活满意度更低,更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知足常乐:做个知足者,不要做最优化者》
5.我们不能对个人的选择横加干涉,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但同时,通过稍微做些调整,我们就能影响人们做决策的过程,并引导他们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这种做法被称为“助推”,这是在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之间找到的一种微妙平衡。
--《助推: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
6.人的行为不是由其所谓的本质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我们往往律己很宽,待人很严,不妨多做些换位思考。想要设个局去考验别人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人非圣贤: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7.我们的情感可以控制,却无法根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坦然接受各种狡猾的感情,了解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样才能减少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随波逐流:坦然地面对狡猾的情感》
8.我们往往会盲目乐观,但有趣的是,人类常常是靠着这种自我欺骗不断进步的。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你觉得自己行,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最终可能真的成功了。所以,要想成功,首先要做出已经成功的样子。
--《乐观的偏见:最高的境界是自我欺骗》
9.在竟拍的时候出价最高的人往往得不偿失。这看起来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竞拍者不知道标的物的真实价值,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赢家过于自负。如果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最终的结果反而会不如人意。
--《赢家的诅咒:娶走校花的兄弟,你过得还好吗》
10.随机性到处都是,而且看似简单,但人很难掌握真正的随机性。我们越是想表现得随机,就越不像随机。比如,出题老师就常常露出破绽。掌握随机性的秘密,可以帮助你在考试中有更高的概率蒙对题目。
--《随机性:如何在考试中蒙对答案》
11.假如我们是一群人决策,会更难做到理性,因为我们会相互影响。如果一个团队里允许不同的声音,时刻保持警醒,集体的智慧会大于个人;但如果一个团队里不允许异见,那么,团结起来只能犯一个更大的错误。
--《小集团思维:一切城堡在被攻破之前都是坚不可摧的》
12.严肃小说往往会“悬置”道德判断,带你体察人性在幽明之间的微妙和复杂,帮你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内心感受。移情力是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培养领导力的必修技能。
--《移情力:读小说到底有啥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