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化地进行人脉管理?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对人脉也是一样,当你需要找人帮忙办事的时候,你才发现就是缺乏了一个联系。
前几天我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我的一个同学在给另一个朋友点赞,他们的工作领域一点都不搭界,所以我就好奇他们怎么认识的。没想到我朋友说自己也不记得那个人是谁了。
01.为什么要有意识地管理人脉?
不知你有没有同样的问题:你平时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可是这些人转眼就被你忘到脑后,或者像僵尸一样存在于你手机里的联系人名单上,却再也想不起来他是谁,在何时何地为什么见过面,为什么他会在你的联系人里,并且他还有可能关注着你的朋友圈的一举一动?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你没有系统化地管理你的人脉。
你可能辩驳说:“之所以成了僵尸是因为我没有把这个人当作人脉呀?根本就不重要嘛,所以才没有互动。”
那我要说:“你没有真正明白人脉的含义。人脉不是你认为有用的人才是人脉,眼前对你没用的人,就不是人脉。”
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100个人脉,有的人说:“我哪有那么多人脉?又不是交际明星!”
我说:“其实你所有在今生认识,相知的人,都是你的人脉。”
你又驳斥:“这个数字可能有上千,这么庞大的体系,如何管理?简直就是不可能嘛!”
今天,我就想讲讲如何做好人脉的长期管理和维护。
02.如何进行系统化管理?
第一,记录要点
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对人脉也是一样,当你需要找人帮忙办事的时候,你才发现就是缺乏了一个联系。怎么办?人脉系统化管理从见面的第一天开始。
当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不论是经人介绍有意识的结识,还是在一个会议当中不经意的遇见,交换名片或者联系方式后,我们要把这次见面的具体信息和谈话主要内容记在名片背后或者手机联系人的备注项里。应该记录的信息包括:
见面时间
见面地点
中间介绍人
外貌特征和特点,最好有张合影
主要谈论的话题(行业信息,找工作,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子女情况,面临的困难等等)
主要共同点
对方的关注点
需要跟进的事项和行动要点
为什么要记下这么多信息呢?因为我们人脑会遗忘,下次你要是再见到这个人,或者有事需要找到这个人的时候,之前的任何见面的记录和信息,都是能帮你迅速重建链接的重要工具。
第二,及时跟进
在你与他人见面的24小时之内,一定要给对方发一封跟进的邮件或者微信信息,在这个信息里面,你要表示很高兴见到对方,或者感谢对方在百忙之中拨冗,提到一些你们谈话的重要的内容,你受到的启发,还有下面你要采取的行动,比如约对方吃午餐,或者发给对方你承诺的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信息。这样能给对方一个非常可信、靠谱的印象。
见面后的及时跟进,不仅指和刚刚见面的人,也要和给你介绍这个人脉的人跟进。写一封感谢的亲笔信或者邮件、微信都非常得体。不要超过24小时,晚了的跟进感谢信,让对方以为你把这件事忘了或者不重视甚至用人在前、过河拆桥。
在什么时候应该再联系一下见过一次面的人脉呢?《20分钟社交会面》的作者建议下面这些情况都可以是你再次联系对方的契机:
当你看到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信息,你真心地觉得这个对你的人脉有用
你的人脉换工作了或者被提升了,你从领英上发现了他职位的变化
你自己的情况发生变化,比如说多了一个学历,或者换了工作
如果你忽然想起一个人,就想打个招呼
如果别人介绍了一个你和人脉的共同朋友给你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讨论一些第一次见面当中提到的问题
如果你们共同认识的人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等等。
第三,了解强链接关系和弱链接关系的区别
美国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在1973年发表了论文《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弱链接的强度》)。他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调查了麻省的282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看看他们是如何换工作的。
他把链接强度按照本人在找工作期间和联系人见面的频率来划分(每周至少一次见面的——频繁见面,每周少于两次,每年多于一次的——偶尔见面,还有一年或一年以上才见一次面的——极少见面。)
他的研究表明:在通过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54个人当中,大多数人(83.3%的人)是通过偶尔见面的或者极少见面的人找到工作的。所以说大多数工作不是来自亲近的朋友——强链接,而是来自熟人——弱链接。
根据和对方认识的时间长短,联系的频率,感情的深度,是否自觉地互利互惠,以及是否有血缘家族关系,可以把人脉分为强链接和弱链接。
强链接包括和你相识年头长的,经常联系的,感情亲厚的,而且你会经常性地给对方帮点小忙也常常受惠于对方的朋友,也包括你的家人和家族。
比如我和表弟表妹每年也很少见面,但她们仍是我的强链接。这些人是你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联系TA,请求TA帮忙的人。比如你的闺蜜,挚友等。
弱链接是与你交往时间短,不常联系,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和投入,没有什么互利互惠的行为,没有家族血缘关系的人。如果要找这个人帮忙,需要自己主动发起行动去“激活”关系,比如校友,老师,孩子同学的家长,家人的朋友 等等。
强、弱链接关系不是静态的,即使是强链接关系比如表亲,如果一直不走动,也会疏远。弱链接通过系统地维护,随着相识年头的增长,见面频率的增加,互利互惠行为的增多,转换成强链接关系水到渠成。
我在多年前认识一个供应商的销售代表,虽然她和我都已经换了工作和行业,但在这10年中,我们找机会就见面,而且常常互相帮一些忙,就从弱链接关系变成了密友了。
弱链接关系往往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所以不要忽视弱链接关系的维护。
除了强、弱链接的概念,还有两个概念是美国的Robert Putman在他的著作《独自打保龄球》中提到的“绑定资本”(Bonding Capital)和“桥梁资本”(Bridging Capital)。
和你自己的背景重合的或者基本相似的趋同的群体,比如说很多都是你做的行业里面的, 这种可以称为绑定资本,比如说我做的业务是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我的绑定资本。那么多样化的人脉可以称为你的桥梁资本,比如说从事艺术的朋友或金融的朋友就是我的架桥资本。
你的绑定资本可以使你在行业内建立深厚的关系,但是桥梁资本却可以帮你延伸到其他行业和其他领域。在你需要转行或者跨行业操作项目的时候,桥梁资本给你提供了多样化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也使你的朋友圈更丰富有趣。
第四,分类设置,日常维护
把每一个人脉按照对你的重要程度分类。重要的业务伙伴需要每个月联系一次,面见或者打个电话聊一下。对我们非常重要的导师和背书人,要每6-8周联系一次,不一定是有疑问,而是简单问候,让他们了解你的动向。不是那么重要的关系每个季度联系一次,电话或者微信信息都可以。只是有一面之缘的或者级别高很多的领导,一年联系一次就可以了。
强链接人脉我一般不会刻意去设置联系频率,更是随心所欲,想对方了就打个电话聊两句或者见个面吃个饭,保证每个季度有某种形式的联系即可。弱链接的人脉,我会根据对方与我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对这个人的喜爱程度来酌情考虑哪些应该通过加强联系而升级为强链接人脉。
我把所有的联系人都编好重要程度和联系频率,在设计人脉联系等级和频率的过程中,可以在电子日历上标注提醒。比如我非常重视的人的生日的提醒,纪念日的提醒等等。到日子就会给朋友们送上祝福。 有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就给朋友发个语音留言或者短信,告诉他们你在想着他们就好了。
我有一个朋友,每到我过生日的时候,都能收到他寄来的CD,有时是古典音乐,有时是流行歌曲,有时是名人讲话,都是他自己倒录的光盘,在光盘上还写上每首歌名,并写上希望你喜欢这样的字句。
不光是对我,每一个他的朋友他都记得他们的生日,都会寄上跟他们相关的或者他们会喜欢的光盘,可见他是非常用心的。有的前同事好几年没见过他了,但还是能每年收到他寄的生日CD,感觉他还是惦记着自己的。
对按年度频率联系的人脉,我一般在春节的时候使用微信或者电话拜年。
这个拜年语一定不能信息群发,群发显得完全没有诚意,即使是你自己写的诗句,群发也是不够真诚的,好像你很忙,很没有时间,对方对你就像任何人一样的不重要。
我会抽出年三十和初一各半天,集中时间给各位重要人脉打电话,或者用微信语音留言。留言不用很长,但一定要叫出对方的尊称,说句拜年的吉祥话,并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期盼来年相聚的愿望。
采用我的语音方法拜年的人脉课学员,都非常感恩我教给她们这种方法,因为她们在春节的时候都从人脉那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走心的回复。
第五,线上不能替代线下的人脉维护与管理
自从有了微信,让我们和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维护你的人脉网络也变得更加容易。点赞,评论,私聊,群聊,手指滑动键盘就可以,不用占什么特殊时间就能做到的,我们维护人脉网络的时间成本大大缩短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做万年潜水的人。但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人们习惯于躲在网络之后,而对真正意义的社交非常懒惰,懒散。
特别要强调:线上的联系、点赞等不能替代一对一的面对面的时间。更新朋友圈也不应是社交的主要形态。对朋友也好,客户也好,大家还是要拨出一定时间打个电话见个面吃个饭。
线下联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起吃饭、喝茶,一起运动,送礼物给对方,邀请对方参加有意思的活动比如郊游,听音乐会、看话剧,参加头马俱乐部活动 等等。
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或旅游,我都会找到当地的朋友聚上一聚。有空就给朋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旅游归来,给身边的朋友带一些有当地特色的礼物,当地出产的巧克力是我非常喜爱的送人礼物。平日里对自己有启发的书籍也是非常稳妥的礼物。最有心意的当然要数我自己画的油画了,不能说水平高,但是够独特,同时心意满满。
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系统地维护和管理人脉的重要性,也能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实践起来。以用心为本,真诚为灯,适当注意方法,杜绝僵尸联系人的存在,把人脉真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