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刘禹锡,河南洛阳人,曾做到“太子宾客”一职,后人称他为“刘宾客。他是有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与柳宗元齐名,合称“柳刘”。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不久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带)司马。当地地方官员轻视刘禹锡是个贬官,安排住处时,不给他住标准间,三迁住址,最后安排在仅容一床、一椅、桌的小屋,刘禹锡心里憋屈啊,这不是欺负人么?遂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笔简练、兴趣盎然的名篇。并找人刻碑立在门口,所以称“铭“”。全文不足一百字,通篇紧扣“陋室不陋“的主题,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水的陪衬,陋室不陋;有高德大儒的陪衬,陋室不陋;弹弹琴,阅阅经文,尽显高雅,陋室不陋;诸葛茅庐、杨雄的草玄亭,都是简陋的屋子,因为他们的存在,也没有人说他们的茅草屋怎样。孔老夫子也说,有间屋子能住就行,有什么简陋不简陋的。
在文坛上有一个注意的现象,凡在多处地方任职历练的知识分子,大都文学成就较高。每到一处,都会留下他们自己的文化个性印记,会有一股作者自己的情绪在里面,既有对时政的不满,也有对当政者的期盼,希望能让自己的“大济苍生“的志向得以施展。然而,当政者出于自己既得利益,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的。于是他们就一路走下来,刘禹锡有了《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寻常家”的名篇名句。每段情绪的宣泄,都凝练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挖掘出来,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达则兼济天下,困则为民造福他用积极的出世思想为自己书写了绚丽的篇章。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他们以一个文人的自觉性,用自己的思考,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