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创作停滞、灵感枯竭,写作已变成一种甜蜜的负担的话,我建议你先停下来。
爱迪生有句名言,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但遭受过社会毒打的人都知道,天才不完全是努力出来的。
可能你会觉得我想提天赋的重要性,强行抹灭人的主观努力。只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光有努力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
当一个普通运动员只剩下努力,他可能练习十个小时,都不一定有别人练习十分钟的成效。
当一个嗓音条件一般的歌手只剩努力,唱一百首歌,都未免激得起丁点水花。
例子很残忍,但现实更残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达尔文早在进化论里就讲清楚了社会规则。
何况,我们不一定都是天才,比我们天赋高的大有人在,努力一定有用,但光努力是远不够的。
所以,我希望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可以绕开这些弯路,找到努力的技巧。
1.切忌把写作当成任务
在简书更新的这两天,我有陆续看一些朋友的作品。有一说一,平台里有不少优质的创作者,但也有部分是为了凑数而写的作者。
这些文章通常只有寥寥百字,后来我才知道简书的日更要求是最低百字。显而易见,这是态度最诚恳的敷衍。
虽然写作的重点不在于篇幅多长,字数多少,但要知道,想表达一个观点的完整性,论点论述都需要文字支撑。尽管百字足够讲述一个简明的观点,也非常适用于碎片阅读,但在这种基础之上,文字的凝练,要点的清晰,观点的明确就更重要了。
在这里并没有任何诋毁百字创作者的意思,而是觉得不管是十个字,一百字,或是万字长文,每一个字,都应该要有它存在的意义。
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显然不光自己累,读者也收获颇少。
我为什么不加入日更计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自己创作的自由度。
我可以选择每天写,也可以选择隔天写,遇到灵感爆棚的时候,一天多写几篇都是可以的,完全不妨碍我做其他同样重要的事情。
有人可能觉得每天日更就是为了怕自己犯懒,相当于写作找了个监工,保证每天持续创作。可退一步讲,人如果真犯起懒来,恐怕连饭都可以不吃吧。
所以根本问题不在于一定要每天达到某个任务量,而是你在写作的过程有成长,读者阅读有收获,这才产生了价值。
你可以把日更当作一个目标值,但绝对不要逼自己强行完成它。做过新媒体小编的人大概都能理解,当写作遇上KPI的痛苦吧。
写的过程也许会痛苦,但我们可以尽量争取初衷和结果是快乐的。
2.盲目创作不如先读书
当然,读书也不能盲目。不见得只该读经典精品,平民文学也有优秀的,这是基于个人风格的选择。
但如果你不知道该写什么,苦于无处下笔,学习一定是你最快速的方式之一。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在过程中你的所思所感,就可以变成你的创作灵感。我手写我心,你心里有什么,脑子里有什么,就可以写出什么。
写作需要积累,需要平衡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就像一个水池中的水,过少就该添,过溢就该泄。在积累文学储备的过程中,你的思想境界也可能得到提到提升,甚至会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和认知。这种收获,自然会比抓耳挠腮硬挤出来的观点份量要重得多。
怎么积累?
这又是一个可以展开来聊的话题,在这里我只粗略告诉大家,不要追求阅读的数量,而要精于质量。如果缺少优质的书和电影,可以留言告诉我,花小野免费分享成长书单。
3.选择性听取建议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处理好,你可能会非常痛苦。
早些年我的一个朋友提出想要看我的作品,起初我是不愿的,因为那时的创作还只是自己闹着玩,并不太照顾读者的情绪。软磨硬泡之下我给了他,但转头就换来了批评。
他说我写的东西没几个人会喜欢看,在那时的我看来,这句评价等同于写的废话。
这种评价对我来说无疑是打击,心情低落了一个晚上之后我想明白了,写作一旦公开,必然要接受外界的指点和评判,那些声音不一定都是你想听到的。
但不管听到的是什么,都不要动摇你创作的本心。因为一句话抹煞掉创作的快乐,很不值得。
站在读者的角度和创作者的角度看一篇文章,感受自然是不同的,但当这两种感受碰撞在一起,也许就要出问题了。可能评价的人觉得你的作品质量不好,不如不写,你觉得他眼光低下,不知深浅。
所以这个时候,适当过滤掉一些负面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不屏蔽掉让你放弃的讯号,你可能真的就放弃了。
当然,中肯的意见要听,具体怎么做则要综合自己的现下状况。
比如一个读者跟你建议,你的逻辑可能不够清晰,语言表达比较碎片。这个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些问题。吾日三省不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缺点和短板么?
反思过后,就可以结合自身状况看看怎么改良会更好,比如如何让自己逻辑更清晰明确,让文笔更加简练。不管谁的意见都听或不听,谁的建议都照着改或一并拒绝,你可能就会错过一个让自己跳级成长的机会。
因为人在观察自己的时候容易忽略掉缺点,在遭到攻击(观点不同也算)时,会下意识反驳抵抗,这种本能机制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行动误差。
创作路上障碍重重,但是有些坑不是非踩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