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朋友相约聊天,说得她女儿不要学医因为医患关系造成医生职业不安全等,让我感想颇多……
医者古时尊称杏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医生的,就是没有生病也要做个体检等;我记得我几次都是住院医治医生都不错,我家有叔叔和舅舅就是医生的。
可是就目前医生工作环境和压力确实太大了,原因许多主要是资源匹配问题:
我们国家人口数量稠密,投资医院回报率低等原因,医院数目太少,虽然最近几年有了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等安排,可每天在医院排队挂号排队看病的人头攒动一个挤字了得…… 北京上海大医院排几个夜晚得个专家挂号的故事常常听说。
我认识的好几个专家每天要处理几百号病人,连喝水吃饭时间都没有;外科医生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高强度在手术室。而近年来医生成为高危职业,还面临生命危险:好几个被伤害有的还失去生命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可以说是“杏林之殇”,所以就他们都很少希望他们的子女学医。我们也没有家庭医生制度,我们习惯要去大医院听专家诊断。
长此以往医生资源就原来越稀缺,我们看病的困难也许会加剧……
对比在美国我去过几次医院,大厅比我们小饭店的大厅差不多,而且静悄悄没有长龙队。。
在医院医疗资源稀缺条件下,而且我们慢慢走向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有一种全新概念。信念-人生态度心态将是一个补充方式能让我们活得健康和快乐!
我们的健康教育需要改革,需要以防为主,建立健康生活和心态的投入。
心理学家海纳·梅尔以柏林500位被试为调查对象,研究了17项心智指标(智力、人格、主观幸福感和社交能力等)与寿命的关系,结果发现对衰老的态度是影响我们寿命的主要因素。
既然信念可以显著影响到我们的健康,那我们就应该学会改变自己的信念,相信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健康。专念健康,并非教授你如何合理饮食、如何锻炼身体、如何进行医学治疗,也不是教你去对抗现有的医学和科学已证实的健康生活方式,而是指导你去摆脱我们有关健康的思维定式,只要突破固化、刻板的思维定式,打破我们所认为的生命极限,我们就可以改变。
专念需要全心投入,正是这一性质,让专念具有了巨大的能量。 举例我婆婆八十多,我先生把他小工厂的财务管理给了她,现金管理以及交税业务等让她每天很充实,所以头脑清醒虽有一些疾病但人精神抖擞。而朋友家的老人退休后无所事事身体垮掉的有许许多多……
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目前科学或医学数据主要关注大部分人疾病参数,我们需要做好自己身体的健康管理。
- 身心关系是协调统一的,我们的心理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所以需要积极心态。
- 专念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有关健康的思维定势,突破固化、刻板的思维模式。专念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改善身体健康水平。
- 成为一个健康的学习者,将医生当作顾问,做自己身体的主人。要学会试图去质疑医生的诊断,试图去打破传统的心理定式。
- 不要恐惧疾病,要正确看待:健康和疾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 我们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思维,我们的众多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寻找积极生活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扮演健康的学习者,全身心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与专家合作,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专家,将医生当作我们的顾问,而不是责任人。
特别中老年人更加需要学习专念健康学。这个学科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找回年轻时的精力,而是让我们专注地活着,直到死去,让我们的一生都清清楚楚地活着,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虚度这百年时光。
有这一类辅助学科的普及及推广,可以提升我们自我健康能力,让我们医院的压力减少一些;另外国家继续投入医院资源可以让目前现状改善;这样也可以让我们医生可以工作强度减轻,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加入医生队伍,也许我们不再谈“杏林之殇”而是“杏林之望”!
健康生活管理另类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