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位女性,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人,阿列克谢耶维奇。
本书写的是前苏联那场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历时十年,葬送了数万年轻人的生命,因为战死的士兵通常用锌皮棺材运送回到家乡,这也是书名锌皮的来源。
那些参加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在战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中有的人是“被志愿”参战的,也有的是主动参战的,连前苏联也承认的一点是,他们在当地乱杀无辜,行凶作恶,而不是电视报纸上写的那么伟光正。
回国的士兵们,他们面临的不单是死亡和生理、心理残疾的问题,而是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别上面愚弄了,他们回来后也没有受到公平待遇。在一个母亲给儿子的葬礼中,母亲要求把儿子和其他阵亡者安葬在墓园中的一处地方,但上面不同意,认为这样会引公众注意……由此可见,在那些20岁左右的娃娃兵被利用完以后,无论是生是死,他们价值观已经破灭了,上面只盼望事情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事情能够快速平息下来,大家都快点忘记那场战争,而伤痛只有当事人和当事人至亲承担。
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人,因为这种舆论上的压迫,心理上也在逃避这件事。比如下面这一段原文。
昨天,我的一个朋友被打死了,子弹击中了头颅,他奔跑了十来米,要抓住自己的脑袋……你能写这些吗?”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他的话写在书中了。从那时起已过了七年,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次见到那个小伙子时,发现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他已经成了走运的大款。他喜欢讲阿富汗的事,但已不是原来的说法了。他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你那些书有什么用?那些书太可怕了!”
是的,这本书太可怕了,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不读事情没发生过,也没有更多人好好的反思这件事。现在北边的历史又重演了,书中的一切又重来了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