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46天《乘马 第五》第13段
原文阅读
是故,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为大善;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为大功。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是故,官虚而莫敢为之请,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君举事臣不敢诬其所不能。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诚以来。
字词注释
[1]“智者知之”三句:这几句的意思是:只有聪明人才能懂,笨人就不懂的事,是不可普遍要求于民众的。教,令,要求。
[2]巧者:灵巧的人。
[3]拙者:笨拙的人。
[4]一令:一个可以普遍执行的令。
服:服从。
[5]大善:即大治,最大的治国功效。
[6]夫人:众人,人人。犹言“人人”。
[7]诚贾:真正的商人。或曰诚实的商人。诚,诚实。食于贾:依靠经商为生。
[8]信士:真正的士民。信,真实。
立于朝:在朝廷内做官。
[9]官虚:官职有缺额。即职位空缺。
[10]珍:贵重。莫之敢有:没有人敢占有。
[11]举事:举办大事。诬其所不能:本来不能干的事而谎称能干。诬,谎报不实,说谎。
[12]操其诚以来:怀着真心实意来报效君主。操,操持,怀着。
译文参考
因此,只有聪明的人明白,而愚笨的人不懂的事情,不可以用来要求一般民众;只有灵巧的人能做到,而笨拙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能用来要求所有的民众。不是一下达就可以人人都能遵照执行的命令,是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政治良效的。政令若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不可能建立大功、创建大业。所以,不是真正的商人,不得经商;不是真正的工匠,不得开业为工;不是真正的农民,不得务农;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士人,不许在朝中做官。这样,即使朝廷的官位有空缺,也无人敢于为自己冒请填补;即使君主有珍车、珍甲的待遇,也无人敢于妄自备置享有;君主要在国内举办大事,臣子下属也就不敢谎报自己力所不能或做不到的事情。君主了解臣子下属,臣子下属也知道君主了解自己,所以,没有哪个臣子下属敢不尽心竭力,人人都怀着真心实意、老老实实地来为君主效劳服务了。
核心内容解读
在治国理政方面,要考虑到“智者、愚者、巧者和拙者”等民众的不同,提出适当的要求政令。
对士农工商各个行业的职责做了规定和说明,特别强调了诚信为本。“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倡导诚工、诚贾的传统由来已久。西周时,市场管理就已注意到:“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质剂(券书)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周礼·地官司徒·司市》)古人有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后人就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作为经商的通用语言,以示诚信的经商准则。诚招天下客,信揽四方财,精明的商人无不视诚信为生命。而且,在朝堂之上,君臣亦是做到诚心诚意地各居其位、各司其职。
这样明确的说明和要求,在执行时未必能完全落实,但对朝野上下的各个社会阶层树立的标准还是能够起到引导和束缚作用。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泱泱大国
春秋时代齐国的位置,大概是在山东的东北部。周代诸侯国在山东的,以齐国和鲁国最重要,今天山东还叫齐鲁大地。两国以泰山为界,泰山东北是齐国,西南是鲁国。
《史记》里介绍齐地的风俗:齐国背靠泰山,面朝大海,肥沃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纺织业发达,又收鱼盐之利,总之经济很繁荣。
司马迁还讲了一个故事: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太公望,也是民间说的姜太公。到齐国之后,才五个月,就回到朝廷,向当时执政的周公汇报工作了。周公问:“你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太公望说:“我把君臣礼仪都简化了,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些政策而已。”
第一个到鲁国当国君的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他这一去,就整整在鲁国耗了三年。周公问:“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伯禽说,我“变其俗,革其礼。”当地的风俗,太不符合我大周的礼乐精神了,所以我在那里移风易俗,忙了很久,因此回来就迟了。”
这事传到太公望耳朵里,他就感叹说:鲁国以后怕是要面向北方侍奉齐国了。因为“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政策繁琐而难以理解,人们对统治者就不会有亲近感;政策平易,方便人们的生活,这样人们才会团结在统治者身边。
这个故事未必是真的,就是反映了齐国宽容的社会氛围。
经济繁荣,管理宽松,齐国的思想文化也非常活跃,可以代表春秋战国的最高水平。这在齐国的诗歌里也有体现。春秋后期,吴国的大贤人季札在鲁国“观周乐”,对齐风的评价是:“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国未可量也。”这是泱泱大国这个成语的来历。
参考资料
《26 齐风:如何反映了当地风俗?》,刘勃《刘勃的国学课2》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