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爱的艺术》

读《爱的艺术》

作者: 奕君 | 来源:发表于2021-07-13 20:42 被阅读0次

1.弗洛姆认为:爱情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2.作者前言: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3.爱是一门艺术: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4.爱情的理论:P8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

P12我们只有理解了人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同一群人疏远会产生何等威力。有时这种担心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人们考虑到与众不同会带来实际危险。

5.P13人们是多么需要个性。

在西方启蒙运动的哲学中,平等指的是发展个性的条件。

康德最清楚地说明了这点:他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的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不仅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

6.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性的劳动,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手工业者的劳动都属于此类劳动。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者同他的物质----组成人的周围世界的物质达成一致。无论是木匠做一张桌子,还是金匠打一件首饰,无论是农民种田,还是画家作画----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动者和对像合二为一,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但这一点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看到成果的劳动。而在一个职员、一个流水作业线上的工人的现代化工和程序中几乎已经不存在劳动的这种特性。劳动者成为机器或官僚组织的一部分,他不再是“自我”----因为劳动者除了适应社会外,再没有与社会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而只有同一性。

7.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生物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相互需要。胎儿是母亲的一部分,并从她身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母亲就是他的世界。她抚养和保护胎儿,同时她自己的生活也因胎儿的存在而得到一种升华。在生理性的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中,两者的身体互不依赖,但在心理上却相互依赖。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消极形式是服从-----医学名词就是受虐癖。有受虐癖的人通过把自己变成他的引导者、启示者、保护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感。

8.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9.禅坐是最高的积极性,是灵魂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

10.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或者孤独而狂热地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

11.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

12.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13.什么是“给”?P21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14.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

不是说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说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

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15.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的生命感。

16.马克思: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

17.P24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18.P25上帝向约拿解释道: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19.如果爱情没有第三要素:尊重,那么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别人。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20.P29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是全部心理学的渊源。

21.认识人的问题同认识神的宗教问题平行存在。

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22.P37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爱,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抽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23.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24.P39同父爱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25.父亲是有条件的爱。

P40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你同我相像。

(父爱消极的一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26.(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也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27.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你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28.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29.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

30.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31.P48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32.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33.自爱:《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已”。

34.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35.利已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P56

36.悖论逻辑的普遍原则:

老子:“明道若昧”

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悖论逻辑的这些提法都是肯定的:既是又不是。

37.赫拉克利特:矛盾的冲突是全部生存的基础:“你们不明白矛盾的东西本身并不矛盾:那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就像琴弓和琴一样”。他说:我们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里;是我们又不是我们。他又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永远是同一个东西”。

38.在老子的哲学里同样的思想通过诗的形式得以表达。《道德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同印度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一样,在道家思想中思考能引起的最高的东西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最高之神是不可能有名字的,这只是这种哲学的一种结论。

39.最终的现实,最终的一体既不能在语言中,也不可能在思想上得到表达。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还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0.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个失去了个性,而成为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P79

41.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

42.如果一个有性障碍的人能从他的恐惧和憎恨中摆脱出来,他就会获得爱的能力,他的性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不能摆脱出来,即使有再多的性技术的知识也无济于事。

43.爱的实践:

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首先要求有纪律。

集中。(保持清醒)

耐心

极大的兴趣。

在谈及学会一门艺术的一般条件时还必须提及一点,那就是人们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地学会一门艺术,而总是间接地学会这门艺术。一开始人们必须学会许多其他的、而且看起来经常是同这门艺术无关的东西,然后才开始学习这门艺术。木匠学徒要先学会刨木头,学钢琴的人要先练习音阶,而学习禅宗射箭艺术的人则要先练习呼吸。(功夫在诗外)

44.爱的艺术的实践上表现在: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我们应一辈子为此而努力。

45.相信他人的顶峰是相信人类。

46.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47.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

相关文章

  • 读《爱的艺术 》

    巴拉塞尔士著。 The art of loving 本是拿了一本英文原版读,但实在理解不了作者的真正用意,只好中英...

  • 读《爱的艺术》

    如果你爱一支玫瑰,你会精心的给它施肥给它灌溉,如果你喜欢一支玫瑰,你会把它折断拿到手里。爱是需要方法,爱需要...

  • 读《爱的艺术》

    作者说"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

  • 读《爱的艺术》

    今天读《爱的艺术》,第七节像爱其他艺术一样去学习爱的艺术。 弗洛姆说:“任何艺术的实践都有一定的基础要求,不管是音...

  • 读《爱的艺术》

    1.弗洛姆认为:爱情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 读《爱的艺术》

    今天是我在直播间分享有关爱的主题第九本书。本书主要内容有: 首先,书中讲到了:弗洛姆认为很多现代人都倾向于被动的去...

  • 爱是一门艺术

    ——读《爱的艺术》2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么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

  • 2018-10-10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晴 活在当下 努力去爱——读《爱的艺术》之前言 开始了《爱的艺术》的阅读才发现,就...

  • 爱的艺术读后感

    从《爱的艺术》开读仪式中,由我们共读的“不成熟的爱是 -- 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 -- ...

  • 读《爱的艺术》(二)

    今天是《爱的艺术》第二次读书会,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弗洛姆对自爱和爱人并不矛盾的分析,并且对自爱和利己进行了区分。这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爱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hupltx.html